
许多山寨手机内置后门程序,用户使用过程中私自扣除话费。对于嚣张的手机“吸费”行为,工信部昨天表示,规范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行为,不得制作、使用、提供各类“吸费”软件,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用户合法权益。
曾有消费者投诉,前一天刚刚充值的话费,第二天就欠费了。当话费清单打出后,消费者也大吃一惊,手机在锁定状态下,仍然有长长的通话记录。运营商客服人员表示,很多山寨手机的收费程序都是内置在菜单里的,即使当时取消了该业务,后门程序还会自动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再次订阅,运营商很难控制。
2010年,手机“吸费”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法分子通过手机中的内置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点播或订制服务;有的内置软件则是在用户正常操作其他业务时,手机触发点播或订制服务;还有的是用户点击订制类服务后,未经二次确认,即被扣除相关费用,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手机“吸费”问题,工信部通过开展拨测检查、滚动抽查、专项整治行动等举措,规范手机内置业务,打击不法行为。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努力,手机“吸费”问题整体上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未获得进网许可证的非法手机“吸费”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为此,工信部昨天公布《关于进一步整治手机“吸费”问题的通知》,规范手机内置业务,打击不法行为。
工信部要求,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规范经营行为,不得制作、使用、提供各类“吸费”软件,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用户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对手机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对非法SP的惩治存在相关立法缺失、欺诈认定过程复杂,同时服务商违规成本过低等一系列问题,形成用户不易察觉、维权流程复杂、相关服务提供商违规后利益所得远大于受损等现象,这是顽疾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信部的整治新政,希望能使手机“吸费”问题得到彻底改观。
反应】
运营商出新招防“吸费陷阱”
今后,各种内置“吸费陷阱”的山寨机,将无法对中国移动用户使用“瞒天过海”的骗钱招数。近日,中国移动在国内率先推出业务扣费主动提醒和增值业务0000统一查询退订两项“透明消费”服务举措。在山寨机“吸费”之前,中国移动会先发送短信提醒,若用户对收费不知情,即可进行投诉和退订。
据了解,所谓“业务扣费主动提醒”服务,是一项基于客户行为的主动提醒服务,是在业务订购二次确认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深化服务,主要面向客户新订购的业务。例如,在客户确认订购某项个人增值业务后,在扣减该增值业务费用前,中国移动会通过“10086”向订购客户发送提醒短信;客户如有疑问,可根据短信提示方便地进行投诉或直接退订,对于客户退订的业务,不予收费。
中国移动表示,此次推出的“扣费提醒”,被视为对“二次确认”的有效完善和补充。目前,该服务涵盖绝大部分个人增值业务。只有极个别业务因为产业链技术原因,暂时未能实施。
【回放】
“吸费后门”曾遭315晚会曝光
2010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手机存在“吸费后门”。根据报道,诸多的山寨手机,以及少数国内品牌手机内置“后门”,这样用户在使用中不知不觉被扣除话费。而扣除的方式,便是在手机中内置收费代码,每次点击便是扣费短信,对用户进行扣费。提供手机增值业务的SP商称,他们通过设计手机主板和操作方案上把收费菜单内置到手机里,作为回报,把业务大部分收入分给手机生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