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广州两会”已经落下帷幕,而关于“公车私用”的监管及收费的讨论仍此起彼伏。“广州公务车管理规定”也在悄然制定当中。
如何划定“公用”还是“私用”?监督信息是否会公开透明?每公里1.5元至1.7元的收费标准需不需要通过听证?这几天,各种不同的声音充斥在耳边,老百姓和官员各执一词。
日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在市人大和市政协小组讨论上主动谈及广州公车监管措施时表示,最快将在今年6月对包括市管干部在内的全市公务车实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公车上将统一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1.5元至1.7元收费。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公务车改革将是今年改革的重点。“市民不是反对公务用车,而是对公车私用意见较大。”至于公车监管的具体措施,苏志佳坦言,调查显示公车私用问题突出,“有的公车1/3时间用在公务上,1/3时间用在了私人事务上,1/3时间是司机自己用。”谁来监管公车私用
在广州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公私分明’如何界定?公车就是为了公用,如果交钱就允许私用的话,是否会出现另外的问题?滋生反腐之外的腐败?”
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认为,GPS监控的目标是防公车私用。但公车腐败的形式何其多,公车私用只是其中的一种。王则楚说,就算治住了公车私用,“企业借车”等新型的腐败形式又该如何?货币化改革的目标,是减少公务车数量改发车补,但假如车量减少了,车补增加了怎么办?
据悉,作为广州公车改革的首批监管试点单位,广州黄埔区、市财政局、市城管局采取GPS定位追踪、身份识别系统、公车私用缴费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仅黄埔区的数据显示,全区300多辆公务用车的使用费用同比下降了24%。今年6月,广州市范围的公务用车,除警务巡逻、救护车等日常紧急公务用车外,全部安装监督管理系统。通过在每辆公务车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身份识别车载终端,实现对公务用车使用人以及车辆实时轨迹跟踪、历史轨迹查询等。
对于监管问题,一直存在“裁判员”和“运动员”是同一单位的质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全市公车使用情况,不是由各单位监管,而是由市纪委监察局统一监管。”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将建立定期公开公车运行情况制度,公示的内容包括里程、油耗,未表明身份用车、因私借用公车等情况。为规范公务车辆使用、实现公务车信息化实时管理提供可能,系统要求用车人使用公务车辆时,须在车载终端插入记录其身份信息的电子证件,做到既管车又管人。同时,系统还可以生成各种相应的统计分析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