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平安库区 争当小康移民
——福建在新一轮库区跨越发展中创先争优
新华网福州3月3日电(记者来建强)库区移民大省福建以深化“平安库区”创建,创新库区社会管理,安定和谐库区;推进“小康库区”行动,扶持移民就业创业,提升致富能力,在新一轮的库区跨越发展中创先争优。
深化“平安库区”建设,创新库区社会管理
福建省是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大中型水库共235座,移民逾120万人。这些移民及连带影响人口分布在全省80个县(市、区)700多个乡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福建全省各级移民管理机构把维护库区稳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不断深化“平安库区”创建,着力源头治理,注重基层基础,创新库区社会管理的各项体制机制。
闽南漳州市在深化“平安库区”过程中,重点做好库区维稳信息员、库区网络舆情引导员、维稳群众工作队“三支队伍”和库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组建工作,构筑起排查调解库区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2010年9月,漳州市云霄县狮山村4户移民因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问题引发纠纷,维稳群众工作队获悉后,积极协调该村村委会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为这4户移民及时办妥了集体土地使用证,一场纠纷隐患随即消除在萌芽中。
闽西北三明市库区移民局从2010年5月起,确定每月15日为“局长接待日”,安排一名局领导接待移民群众来访,做好库区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及时解决来访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畅通诉求通道。同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制度,通过主动约访,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用交朋友的方式帮助解决移民实际困难,增进沟通与理解。
推进“小康库区”行动,提升移民致富能力
闽西永定县金砂乡五坑村是全省“小康库区”行动首批100个移民村之一,这个村的751位村民都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大型水电项目福建棉花滩水电站搬迁移民。
五坑村村支书赖善兰告诉记者,该村被列入小康库区村建设的行列后,截至2010年底省里总计增投了6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村办纸品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等创业平台建设。目前,该村党支部利用这家村办的纸品加工厂,解决了30多位移民就业问题,使20多户生活困难的移民家庭去年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
位于福建中部的古田县黄田镇双坑村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大型水电项目福建水口电站库区的全迁移民村,现有人口43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双坑村党支部充分借助“小康库区”行动,引领全村移民开创了人多地少的发展困局,瞄准土地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油画产业作为兴村富民主业。如今,该村有画师、画工300多人,九成油画制品远销欧美和中东,出口年创汇逾1000万美元。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福建各地库区及移民安置地基层党组织还积极推动移民就业创业工作。一方面根据市场和移民的需求,投入培训资金1080万元,在全省77个库区县举办移民实用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302期,培训32500人次;另一方面投入移民资金300万元,扶持和鼓励移民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发展项目,并通过库区农业合作组织的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效应,进一步提升移民致富能力。
“十二五”开局,推动新一轮库区跨越发展
福建省库区移民局长蔡伟告诉记者,为“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好局、迈好步,将充分发挥全省各地库区及移民安置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以创先争优来鼓干劲、赛成绩,推动新一轮库区跨越发展,在“十二五”末期实现70%以上库区移民人均纯收入赶超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目标。
蔡伟说,“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将进一步深化“平安库区”创建,优先改善民生有新突破,保障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源头治理和基层基础有新突破,使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和谐的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全省还将持续推进“小康库区”行动,明确示范村建设将以库区移民项目实施为抓手,以着力完善小康示范村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库区民生、着力发展库区经济、着力培育新型移民为目标,重点安排整村推进项目,不断增强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