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接待是个无底洞
“公务接待开支无序增长的问题,绝非某些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指出,“应建立政府行为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让人大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
据专家介绍,按国际通行的做法,公务接待消费必须全部纳入预算,并且公开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一旦违规,将受严厉的处罚。比如芬兰,上至总理下至普通公务员,一起吃饭的有哪些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在网上公开其清单,每位公民都能看得到、查得清。芬兰就曾有一位中央银行高官,在公务接待中不小心上了一道鹅肝,被媒体上网查阅菜单曝光后而下台。
“要杜绝公务接待腐败,可从三方面入手。”汪玉凯教授建议,“首先,应在现在的有效制度基础上,创新各种管理模式,对政府乱花钱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其次,把预算外收入纳入体制内管理,杜绝体制外循环;再有,对一些典型案例,要加大曝光力度,进行严肃处理,以起到切实的警示作用。”
“可从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公务接待腐败,增加违规成本。”尹韵公研究员认为,“如果公权力受到了刚性制约,公务接待就会走出尴尬的状态,官员出于违法成本考虑,在公款吃喝时也会有所顾忌,也可大大减少腐败的可能。”
“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的有关规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包括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这是中央对“进一步规范和改革公务接待制度”中的一个新要求。
自上而下对推进公务接待制度改革,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规定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但事实表明,这些约束力不足的规定,对遏止公务接待中的浪费和腐败作用并不明显,比如在“由隐性消费向显性消费转变”这一环节就难到位。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我国在规范公务接待方面,不论是传统观念的转变,还是制度建设的完善,都还要走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
“苦差事”被视为“国家机密”
3月30日,国土资源部率先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部门收支预算”。随后,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相继公布2010年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部门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截至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布了部门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