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戏剧化、电视苹果化。引入《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带动台湾狗仔风潮的“壹传媒”集团筹办电视台许久,电视频道执照未到手,上周却率先通过手机和网络播出以动画+配音+音效为卖点的“动新闻”,其中因含有腥煽色内容,而再次挑战新闻道德底线,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台湾平面媒体昨日报道,因为“动新闻”的网站与伺服器都设在香港,包括官方和电信公司在内的几个单位都表示无法可管,这样的说法引来立委大肆抨击。
要参考新加坡等国
管理国外网站机制
面对舆论压力,行政院昨天表示,已请国家通讯委员会(NCC)参酌新加坡等国家既有的管理国外网站机制,研究与评估分级管理国外网站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台北市长郝龙斌昨晚也紧急召开记者会,表示将对“动新闻”开罚50万元(新台币,下同,约2万1415新元),再犯再罚。内政部长江宜桦也说,如违法将罚款,并下令停业,最短停一个月,最长一年。
“动新闻”给人最大的震撼是,性侵、自杀、杀人等犯罪过程,在正常的电视新闻中都拍不到的真实过程,都通过动画模拟,巨细靡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突破传统框框的手法惹人注意,却也不禁让人思考,它能为衰败的传统媒体杀出新路,还是让新闻沉沦为色情犯罪片?媒体人员在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感之间,要如何拿捏?
因为还没有申请到电视频道执照,“动新闻”目前只通过网络和手机试播,没有通过电视播出。但因为有不少腥煽色画面,未满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可轻易下载,有害身心,已经招致台湾朝野立委、民间团体和部分媒体严厉的谴责和抗议。
对此,台湾的NCC表示,将在下周三召集学者专家,讨论“动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NCC指出,专家学者的看法将成为是否发放执照给壹电视的参考内容。据报道,NCC原本预计在县市长选举结束后,核准壹传媒申请的五张电视执照,其中两张为新闻频道,但在看过“动新闻”后,态度已趋保留。
上《苹果日报》网站随意点击,不难发现“动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像是“兽父性侵幼女”、“闹市杀人 四恶煞连轰11枪”、“电击乳房虐杀女友”、“退休老师偷吃学生的妈”等等。
而新闻拼制的方程式是实境镜头、真人访问和动画图像交叉使用,由半实半虚的画面制成一则音像新闻。
动画部分的使用,很明显是因为事发过程已经结束,拍不到了,但为了要刺激和满足观众的感官需要而采取的突围方法。不过,人工痕迹非常强,不只采用戏剧性的人工配音,如恐吓性的“我要杀了你全家!”、还刻意置入车声、雨声、打斗声和受害者的哭声等等。
据媒体报道,为制作“动新闻”,“壹传媒”花了10亿元,动用了包括演员和导演共150人。
为了还原真相而采用虚拟方式,这当中存在很大的矛盾。而这些画面当中,多少涉及动画制作人自己的想象,是否忠于新闻的真实性,也引起争论。
据媒体之前报道,原先加入“壹传媒”集团而引起轰动的总统马英九的好友金溥聪,就是不赞成以动画来报道社会新闻而选择离开。
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教授胡幼伟在接受本报访问时也指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是可以用动画,比如说医药新闻,但“动新闻”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用想象代替了真实”,而且很多是传统新闻伦理上面,不应该呈现出来的新闻事件的细节。比如杀人、性侵害。而动画技术越高明,就会对阅听人造成负面的影响,或者对当事人造成再次的伤害。
胡幼伟说:“当想象替代真实,那就变成了漫画,那就不是新闻了。fiction(虚构作品)和news(新闻)是有界线的,‘动新闻’很容易就跨越到fiction的领域去。”
以商业为导向的“壹传媒”若干年前成功带动了台湾媒体的跟拍文化,启动了媒体革命,也革了一些媒体的命。对于“动新闻”是否会带动新的跟风潮,胡幼伟认为它不会成为主流,因为成本太高了。
他也说:“观众看电视新闻,是要看真实的画面,如果都是用动画,那干脆去租卡通影片来看算了。新闻部就请卡通的制作团队来演出,不就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