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何开局、怎样起步,关系到未来5年能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研究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新华网政文部今日起推出《网言网语开局年》系列策划,聆听网友心声,为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建言献策。今天推出第四篇《网言网语开局年:如何破解教育难题 教改要啃硬骨头》。

★去年7月,中国公布了新世纪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蓝图”既定之后,中国政府行动迅速;12月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改革任务重点任务和地区和学校全部圈定。在中国“十二五”周期即将开启之际,中国“教改”已从“纸面”走向实际操作层面,“教育改革”这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已经步入“深水区”。
授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指出: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网友建言:教改要啃“硬骨头”,希望不要走过场
新华网友说两句:教改要啃“硬骨头”,希望不要走过场”,希望改革步伐稳健。
新华网友赵客缦胡缨:借读费、择校费,都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之下的怪胎。不久前,教育部取消了借读费办了一件大好事,期待这次教改试点能探索出好方法,继续“给力”,进一步推广,把令人头疼的择校费也根治了。
新华网友紫光101: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新华网友:教改试点是教育公平的破冰之举。
新华网友冰峰雪松:教育改革能不能改掉学生的沉重负担。让孩子们能有个轻松键康的愉快的学习成长环境。首先要刹住教育中的腐败之风。
新华网友罗书法:教育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怎么减负。
新华网友兵发记:“教育去行政化”是实现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举措,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华网友兴和之鹰:教育改革寄托着教育的希望,为破此冰,中国教育界人士不断做出努力。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也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复旦大学在改革中别出心裁,设立召见问责制,限制校长权力,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开,可谓是一尝试。目前高校体制中校长权力过大,而且还有行政级别。这导致高校不少教师都在为“升官”努力,却不在深钻科研和教育;行政人员干预科研,搞科研过程中处处受挫。限制校长权力旨意不止于校长权力,而在于让行政和科研分开,让科研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这对高校改革来说是一有意义的尝试。
新华网友sdfxy2000: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实力雄厚的人才资源,因而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时不我待。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做到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创新人才制度,优先保证人才投入,以“第一资源”支撑“第一要务”,为实现“十二五”蓝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新华网友wudixiaobai :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民办教育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华网友兴和之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高校行政化的现状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一直不能分开,导致高校教育、学术研究饱受行政权力束缚,阻碍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教师也一直为仕途奔波,严重影响教学和学术发展。

网友期待:解决择校问题关键在执行给力
新华网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给力,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
新华网友妙龄美猪:治理择校费需要铁腕,不能给缓冲带,孩子有多少个五年经得起耽搁?
新华网友子晋山右:择校费是“标”,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才是“本”。倘若教育资源不集中在优质校,教师不扎堆在优质校,谁还会择校呢?
新华网友小同志:不管三年也好,五年也罢,关键还是要在这三五年内,寻找到真正的解决途径。更要在这三到五年内,与这个顽疾持之以恒地“搏斗”。这样,择校费才有望退出历史舞台。
新华网友坐看祥云:要根治择校费,必须要平衡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需要提高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得再严厉,文件发得再多,也挡不住择校费“七十二变”。
新华网友飞舞的熊:如果没有具体的问责制度,很难让各地方教育部门下决心治理择校费问题。平衡校际差异的工作如果不能列入官员政绩考核范围,恐怕没有几个地方官员愿意碰这个烫手山芋。
新华网友邵留生:针对择校费这一顽疾,教育部门也曾出台过类似措施,但始终收效甚微。所以,这次来点儿问责吧,同时要多与其他部门合作出招儿,治理才能真正起作用。
新华网友东篱清谈:导致择校的真实原因是把学校人为分为三六九等,严重不均衡.试想,如果公立学校教育水平都差不多,谁还当择校的冤大头?所以治理择校的主要着眼点应放在均衡师资上!
新华网友epanel:择校费是可以取消的,但择校现象恐怕还会此起彼伏。只要有应试教育、只要有升学率和排名、只要有数字化的教育政绩,就算东西南北的学校是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硬件,总还是会有“优质学校”和“非优质学校”之分,家长都是望子成才的,追逐优质学校的冲动自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