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的“幸福停车”系列报道,引来一些商家“不满”。他们认为,我们的报道只考虑普通车主的幸福,却动了他们的幸福。
其实,最有发言权的是“公共停车位”自己——— 虽然它们背后有“财源”,但它们既然姓“公”,就注定不愿只“嫁”单一商家并被长期霸占。
其实,“公共停车位”最郁闷的是,在这座文明城市里,自己却被光明正大地长期霸占着。谁给霸占者胆量?
让我们欣慰的是,看了我们的报道,昨晚,一批刚“私生”的车位,被城管部门端掉了。
公共停车位背后的利益纠葛
和“私家车位”比,“公共停车位”感慨颇多:人家“私家车位”,现在被炒房团宠着,身价水涨船高,三四十万元的身价已经见怪不怪了;而自己,身份不明不白,一没身价,二不知道到底要跟着谁。
一个 “公共停车位”的郁闷,正是缘于它背后被牵扯进了利益纠葛。
车位直接影响店铺身价,这成为了许多商家的共识。他们习惯说出口的,至少有这样的一些例子:SM一期、二期,大润发,瑞景商业广场等商圈,有足够的停车场就不愁客流。
鉴于此,一位本报读者,昨日“质疑”本报的“幸福停车”系列报道,称这让一些商家感受到了“不幸福”。
“先不说门口停车可能阻挡我的店面,就是公共蛋糕,我离得近,自然想先尝尝。”在这位陈姓经营户看来,自己的车不能停在自家门口,要停很远,这样自己也“不幸福”。
但更关键的是,门口有无公共车位,成为一些商家是否落户的重要参考因素。
“现在开店,门前有无车位也是关键因素。”在湖滨北路的一红木家具店,一口气向物业租下了7个公共车位,他说,家具店的客户多数驾车前来,店门口有没有车位,很关键。
租下这7个车位,店老板付出的代价是700元/月。尽管偶尔也会有周边店面的客户前来停车,但店老板坦言,“这样的钱,是该花的”。
我姓“公”,不能一直让人霸占
问题是,“公共停车位”还郁闷,如果专门“嫁”给某一个商家,那自己还叫“公共停车位”,自己在这座城市的 “身价”还能体现出来吗?
此前,导报记者在虎园路实地调查时,面对一排空空的车位,却被多次拒绝停车,“只有在我们这儿吃饭才能停”。
“我们花钱租的车位,会让给无关的人停吗?”在湖滨北路沿线的一火锅店,门前的引导员更是如此反问记者。
餐饮店对停车位的依赖,尤为突出。一位川菜馆的老板直言,没有停车位,再有特色,也会流失很多客源。他举例,一般进店消费的客人,平均消费在一个小时左右,按这样测算,一个车位一天下来,至少可以迎接五六批客人。
在厦门一些客流较多的餐饮一条街,商家大多会在店外占道停车位处,设置“××餐馆专用停车位”的标牌,以方便食客停车,吸引顾客。
有的商家为长时间占据占道停车位,甚至向物业等管理部门租用占道停车位。此举一出,“月租”的占道停车位只允许自家店内消费的食客停车,其余车主就算拿钱也停不了车。这就出现了车主看到空着的公共停车位,也难以停车。
“商家虽然保障了自身利益,却让市民丧失了‘路权’。”有关专家表示,将占道停车位租给餐饮商家的初衷,是发展餐饮事业,缓解停车难,然而,这样的初衷已逐渐变成了“霸占”。
“试想,这些商家自己也会到其他地方消费,如果碰到类似遭遇,又该如何面对?”这位专家表示,对于公共停车位,要想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就是要充分流动利用,不是归属单一利益群体“霸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