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6日电 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6期刊文说,中国三千多万人口的直辖市重庆开创新模式应对金融危机。重庆的创新思维既汲取沿海经验,又回避风险,成为中国抗击金融危机的新路径。
文章摘录如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地区的广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及上海浦东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腾飞。那么,今天的重庆,改变改革开放前期以投资及出口拉动经济的粗放模式,其特点包括: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实施农村居民低保制度等;照顾民生,继续实施低税率政策,首创购房退个人所得税政策等;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内需促经济增长,内销市场占工业产值九成;既汲取了沿海地区的经验,又回避了风险。中国沿海地区遭受金融危机影响令出口受挫、经济下滑,重庆却能逆市而起。今年全国经济要保八,重庆提出了GDP保持百分之十二的增长率,超过全国四个百分点。
农历新年前,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提议下,重庆市邀请了农村支书、养猪大户、民警、民营企业家、教师等百多名基层人大代表,与重庆的主要领导座谈交流,依薄熙来的说法,是想“原汁原味”地听取基层代表对重庆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交流中有三十多基层代表为重庆发展建言。薄熙来称﹕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人深深感受到大家对这座山城的热爱,由此也看到重庆更加美好的未来。
座落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有“山城”、“雾都”之称的重庆市是中国西部重镇,一九九七年,为配合西部大开发,重庆市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而且是人口规模、城乡规模最大的直辖市。十几年来的直辖市建设,重庆又演绎为云集美女、美食、美景的“三美”之都,超过百米的摩天楼共有八十四幢,超越天津,初露西部直辖市的繁华。
更为耀眼的是,重庆自二零零三年开始发力,至今连年保持GDP双位数的增长率。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整体经济下滑,重庆仍然可以脱颖而出。二零零八年重庆市GDP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三,达到五千零九十八亿元(约七百四十五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二十七亿美元,为上一年的二点五倍。以远远超过全国平均的亮丽成绩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崭新引擎,成为中国可以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新模式。
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沿高速公路前进市区,两旁高楼林立,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启动经济发展的开发区。有“重庆渝北两路空港经济开发区”、“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庆现代物流园区”等,中国西部的这块土地上,似乎浸透了经济的潮水。重庆有四十个行政区县,光市级以上的开发区就有三十个。据悉,重庆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开发区,有的甚至还不止一个。西部开发的热浪中,它们是拉动西部建设的发动机,吸引了一波波的新投资。在今天的抗御金融危机中,又意外地成为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去年年初特大雪灾后,中国一些经济专家及企业家,对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还在强调防过热时,重庆在一次学术讨论活动中,了解到美国金融业的坏帐是上万亿,而非千多亿,于是做出了将面临世界性、极严重金融危机的判断。三月份,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和市长王鸿举分别带队到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取经学习。
在考察中,重庆领导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回到重庆后,领导层决策,在四月份就推出六条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包括对流动资金的贴息贷款;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对出口创汇进行一定的补助;对煤炭、电力市场的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一些要素市场的扶持措施。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强调:“这些措施,对刺激经济有作用,使得经济危机对重庆的负面影响,被这些措施对冲。”配合中央拯救经济的政策,重庆又出台了十二条措施。黄奇帆认为,这十二条措施,配合中央措施的落实,能推动刺激重庆市零九年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风暴来临前夕,重庆可以未雨绸缪,依然维持高增长。上海行政干部管理学院周东华教授表示,三十年来中国拉动经济的模式单一,上海服务的是大型企业、吸引外资银行;广东看重的是外向型经济,但一场金融风暴,吹走的不仅是出口订单,更是沿海地区的国际期待。“看到这些问题,东部地区要‘转身’都很困难。”周东华说,重庆以内需为导向,不存在转身,“它没有国际包袱,而是如何创新模式、快步前进的问题”。
在空间上,重庆与沿海相差二千多公里,缺失外向型经济的地域优势;在时间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广东大起飞时,重庆还只是内陆城市,最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在与先发展地区相比较中,重庆只有时空劣势。如今这些劣势却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显示出优势来。因为在沿海经济腾飞之际,缺乏优势迫使重庆统筹思考发展问题,外销条件不够,就内销,起步迟缓就抓紧后发优势,摆脱粗放模式。危机中显现重庆百年一遇的机遇。
重庆模式的特点就是“统筹”、“兼顾”,机遇也从这儿产生。这个城市有明显的内陆环境特征,又集大城市、大山区、大农村并存的二元架构特点,既有非常强大的工业基础,又有很落后的农村地区。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在制定奋斗目标时,既站在直辖市的立场,又确定与京、津、沪这类大都市的不同目标模式。“我们有巨大的农村区域,是在内陆,他们在沿海,工作条件开放的方式会不同;重庆有巨大的人群,有农民工,他们没有本地的农民工,却有各地去打工的农民工,劳动力特点不同。重庆各种工作,都要根据本土特点,然后确定工作措施,来完成中央赋予的经济及城乡统筹等工作目标和要求。”
京、津、沪的金融中心都有各自的特点,北京是首都,金融机构要与中央机构联络,北京成为金融机构总部集聚的金融中心;上海没有那么多金融机构的总部,却是具有各种金融要素的市场,股票、债券、票据市场,银行间的资金拆借市场,还有石油、黄金等期货交易市场,要素市场集聚是上海金融市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