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孙健芳 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外贸已确定回暖。
在国际经济依旧震荡之际,是谁在买 “中国制造”?中国的外贸格局又有哪些变化?我们倾听从业者与调查者的声音,希望在确定与不确定中寻找答案。——编者
“今年前两个月,外贸进出口比我们预料中好,大企业订单增长了15%,小企业订单增长了10%,这是一个真实的恢复。”在问及东莞今年外贸情况时,东莞市副市长江凌回答。
这不仅是东莞出现的个案,券商调研反映,珠三角和长三角也普遍出现外贸持续恢复的情况,在此之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也验证了这种恢复的真实性。
尽管如此,官方对全年外贸增长情况仍十分谨慎,相比之下投行们却乐观很多。
真实的恢复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以出口为主的广东省东莞市遭受了重创,过去30年东莞经济增长率(GDP)在20%左右,但2009年前几个季度东莞GDP降为负值。
外贸受创,并导致经济下滑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普遍现象,广东副省长万庆良介绍,自2008年11月到2009年底,广东外贸进出口出现连续12个月的负增长,其中2009年1月下降31.1%。在苏州工业园区,去年1月同比下降49%。
到了2009年三季度,中国沿海外贸开始企稳,万庆良介绍,从2009年11月开始,广东外贸开始扭转了持续下跌的势头,重新走上正增长的轨道,到2009年年底,全年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到10.8%。今年1-2月,广东的外贸仍维持增长态势,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吴军告诉本报,今年1到2月广东的进出口达到48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3%,是大幅的回升。
外贸持续增长的情况在长三角区域也被印证,2009年8月,中信证券对长三角外贸企业进行了一次调研,当时他们看到企业订单普遍增多、尤其是机电产品的需求增加的事实。2010年3月,中信证券再次对长三角地区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对象有浙江省宁波出口型的中小企业、江苏的民营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企业,行业涵盖机械、纺织、机电、化工和小商品加工等领域。
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介绍,接受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外贸需求在持续增长。企业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订单开始明显上升,特别是长单恢复,现在有些企业订单排到了2010年6月左右,产能利用率达到80%左右,特别是一些工业园区2010年1月出口同比增长93%。
外贸持续恢复的情况被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验证,2010年2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2%,1至2月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4.8%,超过多数投行的预期。
对于未来,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员周炳林更为乐观,他在报告中指出,“3月份之后,中国将迎来连续的同环比大幅增长,届时市场对于出口复苏预期将更加一致,一些断章取义的看空出口的分析找不到现实的依据。”
头号难题成本上涨
虽然外贸在持续恢复,但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企业本身都仍心存疑虑。
“我们总体上对今年外贸形势仍旧比较谨慎。”东莞副市长江凌说,他认为企业今年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用工难问题仍旧存在;二是随着原材料涨价,企业成本将会增加;三是企业出口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用工难在中信证券调研中也有反馈,不过企业反馈上来的另外一个信息是,人力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20%左右,目前企业都能通过提高薪水,或将车间转移到中西部来解决。江凌还建议,未来企业要更多地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消化人力成本。
相比之下,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是目前企业面临的头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