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虽然已起步四年,但曾被券商寄予厚望的集合理财业务依然在艰难中前行。
2009年,券商集合理财业务三季度,由于股市剧烈震荡,部分券商理财产品遭遇赎回,规模严重缩水,有些甚至逼近1亿元的“生命线”。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不仅发行遇冷,而且业绩表现也人尽如人意。
多家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告诉本报,销售渠道不畅、规模化不足及同质化严重成为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加快发展的障碍,而监管部门审批过于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合理财业务的突破。
艰难前行
“这次我们是在股东的帮助下才把产品发行下来了。”某券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前不久告诉本报,他们公司此前发行的一个集合理财产品遭遇市场冷落,认购情况十分不理想,最终还是公司股东出资认购,才使这个产品的募集规模达到要求。
然而,一旦封闭期结束,“这个股东的资金还是会撤回的。”该总经理不无焦虑,产品后续的营销依然有不小的隐患。
事实上,目前不少券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虽然2009年上半年券商整体的集合理财规模增长迅速,截至当年7月底,共有17只集合理财产品获准发行,另有5只产品获得展期,发行总规模达到200亿元规模,比2008年159.5亿元的规模有明显增长。但2009年8月A股市场发生大幅波动之后,集合理财产品很快遇冷,且赎回严重。但同一时期,基金的赎回情况就表现稍好。
东方证券资产管理部的一位人士指出,“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时更愿意赎回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集合理财产品收益率不足。”
据统计,虽然2009年上半年股指上涨了五成,但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率还不到10%,个别甚至不足0.1%。
多重羁绊
上述东方证券资产管理部人士还表示,“其实无论是基金还是券商,研究能力和投资能力不会差别很大,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收益差距,原因主要还在于规模。”
“对于投资而言,资金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对市场的影响就不一样了。”华泰证券投资部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基金在发展之初,市场上也感觉不到它的力量,而现在,基金已经是举足轻重了。”
因此,上述东方和华泰的人士都认为,虽然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高有自身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规模不足造成。
不过,规模上不去也有多个原因,其中更多的是因为渠道不畅通。
“的确很难。”谈起产品的销售,某券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告诉本报,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依靠银行网点进行销售,但除光大、招商、平安等有银行背景的券商之外,大多数券商由于早已实行银证分离而与银行没有了直接联系,因此银行给予券商的仅是一个平台而已。
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刚刚起步,在百姓眼中,无论是信誉度还是口碑,可以公开宣传的公募基金都要胜过一筹。
即使是与同样不能进行公开宣传的信托发行的私募基金相比,集合理财产品的竞争力也不够。“因为在通过信托发行产品时,私募本身就已经带着客户,而信托出于利益考虑,也会主动给私募寻找客户。”上述资管部总助介绍说。
而产品设计与其他产品同质化也是障碍之一。上述东方资管部人士称,“从投资目标上来说,基金和集合理财产品买的都是股票,没什么区别;从购买门槛而言,集合理财是10万元,基金虽然没有门槛,但两个产品的客户群其实没有太大区分。因此,集合理财很难摆脱基金的影响。”
此外,券商人士认为,政策审批依然较为严格,甚至节奏过慢,对于券商开展集合理财业务也存在一定限制。
“我们经常碰到的尴尬是,设计出一个不错的产品时,还需要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才可以开始发行。”深圳某大型券商资管部总经理告诉本报,“有时候市场的机会很快就会错过,等待我们建仓的时间也就是两三个月,然而审批的过程却经常需要半年以上。”这种遭遇在很多券商人士身上发生过。而当产品审批下来之后,市场机会已经失去,可设计好的产品经过备案又不能随便更改,灵活度不够。
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告诉本报,“违规的资产管理业务曾经是造成券商大面积系统风险的主要原因,三年券商综合治理的其中之一就是整顿资产管理业务,虽然集合理财业务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毕竟是买方业务,监管部门一直还是延续着鼓励卖方业务而限制买方业务的思路,因此,集合理财业务的政策松绑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