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文钊 2009年1月末,《经济观察报》出版的《经济观察季报》冬季号《09寓言》曾经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做了15个预言,现在来看,这些预言大部分是对的,但是与投资有关的几个预言却有几分偏差。这一方面说明投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极快的,另一方面,当然,如果投资者按照我们所做的预测既定不变地去投资,固然不会有什么损失,却也很难获得超额的收益。
我们猜对了什么,又猜错了什么,我们为什么错了?盘点一下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实际上,跟我们一样,很多经济学家都错在了同一个地方。
宏观预测准确
先说我们猜对的地方。首先,我们相信中国经济保八是有可能的。我们的预测是,中国经济单个季度破八的概率在增大,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同比增速跌至6.1%,此后逐季回升,三季度同比增速达到8.9%。现在,可以验证我们此前的寓言,2009年全年保八没有任何问题。
其次,我们预期地方政府债(地方债)会放行,不到一个月,有关2000亿地方债由中央代发的文件已经下达。我们还预期通胀反弹概率比较低,但是通胀压力会出现。目前消费物价指数刚刚转正,不过管理通胀预期已经成为政策选项之一。
最后,我们预期消费引擎会慢热,预期并购黄金季节来临,海外抄底的时机已到,这些判断与之后的局势发展基本上是吻合的。
我们如何做出上述这些相对准确的预测?主要基于我们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宏观经济报道团队。这个团队始终密切关注着热点经济区域和企业的实际生态,同时跟各宏观决策部门也保持着频繁的沟通,更不用说跟学界的联系。在对宏观大势做出判断的时候,他们对来自企业和政府的信息都做了充分的梳理,也与很多学者和分析师做了充分的交流,这可能是这些判断还算靠谱的理由所在。
但是,在另外一些关键领域,我们的预测失去了准头,而这些领域与投资相关,比如说我们对房价持续反弹保持了悲观的看法,认为房价持续反弹的概率等于零。但是几个月后,房价就开始了迈上持续上升的过程,这一进程持续到现在,似乎也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我们对A股反弹也持审慎态度,当时A股迎来了开年红,虽然我们也说市场已出现了回调的空间。当然,如果从我们给出的几种可能来看,也不算全部都错,比如我们说股市前高后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现在看来似乎确实如此。但是我们还是告诫投资者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在这样的年头,审慎总是没有错的。
不过我们还是要承认错了。回过头来看,我们最大的错误来自对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错判——低估了政府之手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释放的能量,而高估了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自发调节的影响力;但同时,我们低估了金融投资市场诡谲、投资者行为的相互影响力和传导力,而这种力量往往会导致金融市场在短期之内偏离价值。
危机之初,政府采取的对策是通过政府投资将经济引擎带起来,以免滑入衰退的泥潭。我们认为在中国搞了10多年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投资的带动力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忽视了地方政府久被压制的投资热情,一旦中央宣布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种热情释放的能量是核裂变级的。
这种裂变下,年初新增贷款5万亿的调控指标轻易被捅破。到年底算一算账,9万多亿信贷,投给地方融资平台的大约是5万多亿。而面对地方财政收入急剧下降的窘境,地方进一步将土地财政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地王频现就是典型的地方融资特征。
同时信贷扩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是必然的,充裕的流动性推高了股市,也带动了房价。当流动性扩张引发通胀预期上升时,资产价格上涨几乎是没有悬念的,其中房地产泡沫更是以非常的速度积聚,未来这种泡沫会延续吗?
我们在年初认为,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都导致成交量回暖和房价的反弹需要很长时间。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一旦我们低估了政府的能量和资源调动能力,这句话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中国依然是处在转轨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定义并没有过时,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把控能力超过那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我们认为,危机来临之时和危机中,企业面对的调整必然导致经济的低迷,很多企业可能倒闭,很多企业因为过去几年的乐观或者冒险而被淘汰出局,更多的企业面对不确定选择审慎防守——万科在前一年的10月份就选择了降价应对。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或者股市想有好的表现是很难的。只是,我们也忽略了中央企业这支“国家队”的力量,民营企业的收缩和防守,并不影响这支队伍的全力扩张。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的行动会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形成一种合力——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央企地王的频频出现的原因了。
当我们逐渐更习惯市场去决定企业命运的时候,很多企业却重新开始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政府,这是2009年的特征之一,所以启动民间投资被看做2010年的关键政策诉求之一,但即使到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仍然被悲观情绪包围着,很多企业把希望寄托在了政府出台更强势的扶持政策上,这会形成一种新的企业依赖么?
所以,对于我们的错,我们有话想说。虽然我们错了,但是我们不大希望,这种错误成为某种正确的旁证。当市场自身调整的预期,被政府释放的能量稀释,当那些相信市场的自运行力量、率先摆出防守姿态的企业家们最终在这场危机短跑中败于那些押注于政府出手的企业家时,我们还能为那些看似过得好的家伙欢欣鼓舞?
而且,我们的错误也不能证明政府把控经济一定更有效,恰恰相反,我们的错误正在证明另外一种预言的可靠性——那就是政府推动下的复苏奇迹不是没有成本的。无论是资产泡沫还是可能的通货膨胀,乃至庞大的信贷资金托起的泥沙俱下的投资背后,地方政府信用基石的崩裂,银行信贷风险的积蓄,都可能引爆另一场危机!对于2010年,越来越多的人确实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这会是我们对201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预言么?如果这些可能成为我们的2010寓言,我们真心希望,这一次我们又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