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正由以往一般性转移输出逐步向创业经济转变,由常规输出向境外输出转变
青海新闻网讯
在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就业局办公室里,来自该县隆康村的农民张西光在给儿子办理“厨师证”。张西光告诉记者,他的儿子正在新加坡装修房子,准备开一家拉面馆。
海东是青海省的东大门,也是该省最大农业区。近年来,海东地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劳务经济正由以往一般性转移输出逐步向创业经济转变,由常规输出向境外输出转变。
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海东共培育扶持各类创业人员5.28万人,这些人通过创业为社会开发就业岗位23.5万多个。其中,以创业为特点的“拉面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全国各地开设的拉面馆数量达到2万余家,从事拉面创业和从业的人员达15万以上。
近两年来,海东地区积极研究探索发展劳务经济的有效模式,狠抓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出了“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创业”的工作思路。2007年,率先在化隆、循化两县开展了对有创业能力、有创业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大中专毕业生实施小额提供贷款扶持试点工作,同时在互助县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试点工作。
在试点工作中,三个县共为1542户城乡劳动力发放创业贷款4537万元,政府贴息510万元,带动16700余人实现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广大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
2008年6月,海东地委、行署召开全区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区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指导意见》和《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管理办法》。地区和各县制定和完善了贷款支持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贴息政策以及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用政策措施帮助城乡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筹措、场地安排及技术、信息、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政府还与金融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搭建创业带动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融资平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发展。到2008年底,全区共筹措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资金1586万元,按金融部门抵押放大贷款1比8至10的比例放贷,可发放小额创业贷款1.2亿元左右,扶持城乡创业者4000多户,带动就业约1.5万人。截至目前,海东历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078万元,2008年以来已发放近4000万元。
在抓好常规性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海东地区根据群众的意愿和市场需求,挖掘传统民族手工艺技能文化,强化技能培训,注重品牌效应的发展和宣传。目前,海东的劳务输出从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群众自愿、经纪人带头的模式步入了常规性的输出工作,农民群众外出务工的意识明显提高。
2008年,海东地区向省内外转移输出城乡劳动力51.8万人次,其中向省外输出23.6万人次,境外输出近500人。实现劳务收入20.84亿元,平均收入4021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33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作者:王开忠 焦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