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民族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充满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其大多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因此,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特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名省是加快青海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高起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在规划指导思想上,应突出生态旅游的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具体规划项目上,应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应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中特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规划的艺术形式和手法上,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建造艺术,规划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板块,突出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应按照一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两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予以有效的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形成强势品牌
目前,青海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很多,像中外闻名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候鸟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等景观景点,大多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精品”、“极品”,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当务之急。具体讲,可以借助环湖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省的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
坚持高层次招商,进一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旅游投、融资的有效方式,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把旅游产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继续加快公路主干线与景区的连接道路和景区游览道路的建设,开通更多的旅游专列和通往各大城市的航班包机,切实改善青海旅游的通达条件。同时应加大旅游景区、尤其是重点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让重点景区能留住游客,实现旅从速、游从缓,推进旅游产品向立体化发展。
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
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Butler指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是无限的永恒的,而有可能是有限的甚至是不可更新的,对它们应该进行仔细的保护,旅游区的开发应控制在一定的容量限制范围内,这样它们潜在竞争力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得以保持。”因此,必须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最大限度的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精神必需品,其经营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旅游相关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我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