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程志云 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的理财业务最好的日子可能就要结束了。
本报获悉,这项一直游走在商业银行“表外信贷“的业务如今或将被收紧。
一家商业银行人士向本报证实,监管层正在对商业银行引入理财资金进入信贷市场的行为进行摸底和调研。
“我们了解监管层有意将信贷类以及信贷资产转让类的理财产品纳入银行表内监管,这或许意味着超过1.5万亿的银信合作信托理财或许会计入银行的报表。”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北京一家信托公司人士认为此举并不容易。他认为,一方面很难界定灰色信贷的边际,目前大多数信托贷款或者买断式信贷资产转让信托理财产品实际上都是投资者自己在承担风险,计入银行报表没有意义,至少不应该全额计入;而另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已经绷得很紧,如果天量的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再计入表内,很多中小银行的充足率、存贷比等指标都要越线了。
狙击“灰色信贷”
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的分析师岳婷统计,五一之后的一周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量较前一周缩水了49.6%。其中信托贷款类产品18款,占总量的24.3%;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仅有2款,占总数的2.7%。
一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大幅度缩水正是缘于市场传言监管层要将其纳入银行表内监管。这在其他商业银行业得到了证实。
该人士告诉本报,目前银监会的确正在对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进行调研,对产品规模余额、类型,以及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摸底。其中,调研的重点是针对银信合作的信托贷款和信贷资产转让理财计划。这两类产品现在在整个银信合作的盘子中占比最大,而其中又存在贷款投向不清晰、银行在业务中身份不明等隐患。
“实际上,银监会就是在担心银行间接利用信托平台引入理财资金为自己的信贷客户发放贷款。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灰色信贷,对于资金使用的企业来讲,这和普通的银行贷款没什么差别。”这位银行业人士称。
与此同时,在最近银监会召开的“全国信托公司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同样对这两种银信合作的灰色信贷表示了担忧。
“尤其是对利用信托公司引入理财资金发放房地产信托贷款的情况,监管层提出了批评。”一位参会的信托公司人士透露。
“已经有监管层人士和我们谈过监管意见,可能在调研之后,相关报告提交给监管高层,之后就会出台相关意见。“上述商业银行人士称。
一位信托公司高层直言,虽然监管层早就在考虑此事,但银行和信托公司都非常反对。
另一位商业银行人士指出,一种可能性的操作方式是,不将存量灰色信贷直接纳入到贷款限额管理,而是将新增部分纳入到表内,按照100%的权重计算风险资产。“据说此次监管层的决心很大,要坚决防止银行进行会计套利,逃避监管。”他说。
新型灰色信贷
建设银行研究员赵庆明告诉记者,2009年底,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未来银行信托合作中,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其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
这就堵死了银行通过把自己信贷资产卖给理财客户筹措信贷额度的道路。在此之后,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逐月下滑。
“由于没有担保,现在这类业务萎缩得非常厉害。”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与此同时,银信合作的信托贷款开始逐月上升,成为银信合作的主流产品。在2010年信贷看紧的趋势下,这种新型的灰色信贷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用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帮助银行发放类似的表外贷款。“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以宁波银行和中融信托合作的“汇通理财2010年第十八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宁波银行发行规模为1.5亿元的一年期理财计划用于认购中融信托成立的 “宁波市江东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单一资金信托”。该笔资金则主要用于贷款给宁波市曙光北路道路工程项目。贷款期限为一年,门槛10万元,预期收益率为4.1%。深发展银行作为信托资金托管行,同时监管理财资金流向。
“实际上,这个项目的客户就是宁波银行的客户,项目也需要经过银行内部信贷部门的严格评审,唯一不同的就是银行并没有给客户直接贷款,而是通过中融信托引入宁波银行的理财客户资金而已。”上海一家信托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很难认定这笔业务就是表外贷款,不过该理财计划对客户的门槛只有10万元,预期收益率也只有4.1%,低于贷款利率,很难要求理财客户真为项目承担风险。
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前三个月银信合作产品约930个,估计发行规模已经将近万亿。其中投资于信贷资产的项目仅79个,而投资于信托贷款的项目则高达303个,3月份数量更是激增了100%以上。
监管难题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则认为,现在信贷控制得已经很严格了,各家银行的资本都比较紧,但也不能完全把商业银行管死了。
“有些项目我们前期已经投入贷款了,现在搞规模管制,客户项目还需要贷款结果到处拿不到钱,我们只有通过信托帮他们把后续资金填上。”该人士称。
一位中国银行下属支行的负责人称,即便贷款紧张,谁也不愿意把自己辛苦培育多年的客户拱手送给别人,还是走理财比较好。“贷款都通过我们审贷会了,我们严格把关,出风险的概率很低。”
不过,接近银监会人士指出,这本质上还是一种资产证券化。不少银行为了规避资产负债表的信贷约束和资本约束,借助信托公司等平台,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或信托计划将某些资产转到表外,但关键问题是,信贷资产是不是“干净”地出表?
不过,监管层或许更加担心的是无法停止的信贷轮子。今年1-3月份,非金融性公司累计新增中长期贷款额度已达1.78万亿,较上年同期的 1.68万亿多增1000亿。
按照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计算,今年全年非金融性公司中长贷将达到5.30万亿,将较去年多增3000亿元。如果按去年全年非金融性公司中长贷占去年信贷增量的比例52.1%推算,则全年信贷将达到10.2万亿元。
“2010年,监管层绝不会允许信贷再照这个速度扩张,无论是阳光信贷还是灰色信贷。”太平洋证券宏观分析师周明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