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程志云 2009年过去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收到了很多的溢美之词。
英国《金融时报》甚至评价,刘明康是监管者中的监管者:严肃、有教养,能够迅速扑灭异议。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刘明康一直在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在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做好信贷的风险防范。
刘明康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大批市场参与者都向着同一方向采取行动时,往往会导致非理性繁荣和从众心理。这正是监管机构之所以必须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监管机构置身事外是一种严重错误。
尽管在2009年下半年以来,渐渐严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密度令金融机构感到不舒服,不过,来自通货膨胀的威胁使人们改变了看法。
在央行货币政策需要保持连续性的时候,一个更严密的监管框架,正成为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复苏走向通胀的控制阀。一位接近银监会人士告诉记者,银监会对于明年商业银行信贷的要求已经明确,是“适度合理”。也就是说在信贷规模上“适度”,贷款投向结构上“合理”。
警钟响起?
一家大型商业银行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项目的负责人告诉本报,最近频频收到银监会发来的文件。
“经常要加班到深夜。”这位负责人说,“24日银监会刚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必须落实执行,还要赶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几个指引提交反馈意见。”
而这家银行里,其他管风险部门的负责人也是如此。
“除了巴塞尔协议的相关指引以外,最近银监会还密集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以及《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等一批规章。”他说。
去年12月,银监会、证监会一些部门的相关人士和各家上市银行董秘的聚会中,如何补充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最为关注的问题。
银监会希望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就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募资用于补充核心资本征询各位董秘的意见;但证监会并不希望如此,期望各家商业银行通过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以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是否可以用汇金的股息来补充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议题,也是证监会希望的。”与会人士表示。
“资本充足率明年甚至有可能纳入宏观监管的体系当中,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知情人士透露。
银监会收紧对信贷机构的控制还蔓延到信托领域。上月18日,银监会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未来银行信托合作中,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其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
中东西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研究员孙立指出,该文件旨在掐断理财资金接盘银行信贷的信托通道,防止商业银行借道信托公司腾挪贷款空间,发放表外信贷。
根据普益财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公开披露发行规模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量达到7594亿元。“也就是说此举很可能意味着商业银行失去了千亿规模的表外信贷额度。”孙立说。
“这还只是开始。银监会在未雨绸缪,为2010年的信贷潮提前向商业银行敲警钟。”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告诉记者。
信贷“适度合理”
赵庆明告诉记者,监管层最大的担心在于明年信贷会再次超预期增长。明年在投资不减少的情况下,其拉动的信贷需求不会比今年少,这种情况下,2010年如果不进行政策控制,信贷增量将大大超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