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晓晓 5月15日,首批“世博大礼包”已经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居民,里面包含一张世博会门票、一张200元交通纪念卡、一张地图和一枚海宝小徽章。据粗略统计,截至今年3月31日,上海市共有511万多本居民户口簿。
“世博赠票的细则已经出来了,3月31日是最后截点,在这之后再拆户口,办居住证统统没用,是没有世博大礼包领取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乳山四村居委会里,一位工作人员一边忙碌地做着户籍、楼号的表格统计,一边告诉前来询问的居民。
这样的户籍统计工作,自4月底就开始了。居委会工作人员分片区对辖区内居民的户籍状况进行摸底登记,以确认是否符合“世博大礼包”的领取标准。之后,有关部门将根据统计结果,安排印制世博会的赠票赠卡。
有批评人士认为,由于方案排除了集体户口人士、单身家庭人士和3月31日以后立户、申办居住证人士的权利,没有体现平等的原则。
领取“大礼包”的门槛
4月初,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高调宣布,在世博会正式运行期间,对所有上海常住居民,包括在上海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每户免费赠送一张世博会参观券,并赠送一张价值200元人民币的交通卡纪念卡,以“表示我们对上海市民奉献的一种心意”以及“对上海人民支持世博的感谢”。
“消息刚出来时,有居民赶紧过来办居住证,或者拆分户口,希望能够多领一份世博大礼包。”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的居委会每天接待这类咨询者多达几十人。
“现在看来拆分户口没什么用。因为新近颁布的赠票细则明确指出:对于有家庭为了获得赠票赠卡而临时分户以及办理居住证,各类证件的变更以2010年3月31日为截止日。”上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
除此之外,细则还规定,要领到“大礼包”必须符合 “家庭”的概念——即家庭成员至少2人以上,临时居住证也是如此。另外,集体户口也不能领取。
为了更好地向居民释疑,居委会在每栋楼的门口和小区入口处的报栏上张贴了《上海世博会期间向市民赠票赠卡发放对象摸底造册的通知》,上面注明了四类“世博大礼包”的发放对象,让小区居民带好户口本、居住证、房屋租赁证等证件前往居委会登记。
在工作中,居委会工作人员面临最多的质疑是: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不同者;独居在上海的人;居住证刚刚拿到却已在上海居住多年的人;没有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上海人;持有集体户口者。这些都是不能领取的范畴。
公平性成最大诉求
对于上海市政府派送大礼包的慷慨之举,大多居民称赞“沾了做上海人的光”,但并非所有人都感到满意。
“我们在乎的倒不是门票和交通卡,而是公平性。”一个被告知不能领取“大礼包”的居民告诉记者。他是一个人在上海居住,户口本上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属于不能领取范畴。
一些集体户口的持有者也有所抱怨,“我们难道不如来上海半年,持居住证的人的贡献大?”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许多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青年白领,由于尚未成家,户口大多还留在原先的学校里。他们也被排除在礼包赠送名单之外。
200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女硕士张燕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参与了世博中国馆的前期策划,却没有资格获得这份礼物,心情很不平静。她向记者抱怨说:“我们不应该成为被遗忘和抛弃的一群。”
而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全家出动,看完所有场馆,至少需要前往世博园5次以上,这意味着,一个三口之家,需要购买15张世博门票。区区一张赠票,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已。
因此有舆论质疑上海市这种做法是一种“捆绑营销”的方式:一张票可以带动整个家庭购票参观,更大保障了世博会的参观人次。
早在去年7月,上海市政府就在“世博旅游国际论坛”上宣布,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创收可达800亿元人民币。去年11月24日,国际展览局在巴黎召开第146次全体大会,上海副市长杨雄在会上进一步乐观地预言,本次世博的参观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超过历史纪录。
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透露,自从3月27日开始预售门票到4月27日为止,上海世博会出售门票仅100万张。眼下,距离预期目标还很遥远。
“尽管世博大礼包是一种惠民行动,甚至能够惠及境外人士,但对派赠对象的规定还是不够完善,需要加以调整,”著名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对本报记者说,“既然按照家庭发票,为什么不搞家庭票?一张票,全家都能去看,这样不仅能更有效地体现政府对民众的心意,还可以终止关于此举是为了推销门票的猜测和传言。”
他建议上海借鉴日本世博会的经验。此外,对于集体户口的持有者,可以通过分发团体票,或者抽签制的方式让他们公平享受自己的公民权利。“总之,政府应当尽快推出一个修正案来弥补原方案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