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2008,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对于中国,这是泪水和喜悦交织的时刻;对于负重前行的青海,希望和牵绊都同样鲜明耀眼!
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宋秀岩用八个字评价了青海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好于预期,来之不易。好于预期,是公之于众的指标数据;而来之不易,是指个中艰辛滋味只有细细咀嚼品评方能深刻感知。
(一)所谓“蝴蝶效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早已不再是神话。在经济环境上,中国感受着世界市场,青海感受着中国态势。前者,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出口面临较大下行风险;后者,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压力使国内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先后发生的自然灾害也给经济运行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二)作为经济体的青海,畅快流动的物资循环,是其健康成长发展的先决条件。各类优势资源及其产成品流向省外、国外市场;大量生产生活物资顺利“入青”,而经济大环境影响的,正是这个循环流动的流速和流量。原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在加上外需趋缓,抑制的是出口。这种压力,青海已经感同身受。受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遭遇“瓶颈”,对于目前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的青海经济,这样的压力是超乎想象的。
(三)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给了上半年的青海经济最直接的考验。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和拉萨“3·14”事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上半年经济发展施加了压力。农牧业生产、群众生活、财政支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等,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四)发展为了人民。正因为此,青海经济上半年发展究竟怎样?群众的感受和评价是最权威的。虽然由于物价的上涨,餐桌上的花色品种曾一度减少;虽然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部分行业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但主流的感受是共同的:青海发展向好!临时生活补贴及时发放,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物价已经在逐步回落,农牧民和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增长……握在手里的实惠让群众感到踏实。
从媒体上可以了解到,上半年开工和在建的重点工程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农牧区建设比往年力度更大。青海人走进了香港、北京推介自己,全世界的客人来到青海参加各类盛大的经贸文化体育活动……看在眼里的发展让群众感到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