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正在探索政策性外汇贷款发放方式的革新,将“贷款换石油”一类具有高度政策性、涉及政府间合作的海外投资项目,改成外管局委托商业银行办理的新机制。这是本刊记者从接近央行、外管局、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确认的消息。
外管局此举可化解巨额外汇储备压力、分散外汇资产,但同时也超越了传统的外汇管理角色,变身为外汇贷款提供者。
政策性外汇贷款的新政“胎动”于去年年底,国务院要求外管局牵头梳理中俄石油贸易贷款等政策性项目,研究政策性贷款发放方式,规范政策性贷款发放机制,同时探索金融机构配合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制度建设。
外管局已首先与国开行签订委托贷款协议,国开行为此新设“外汇管理局委托贷款项目”,外管局将主要针对一些特定的“走出去”的海外投资项目,委托国开行代理贷款业务。
委托贷款属于表外业务,被委托的商业银行只收取佣金即代理费,作为中间业务收入。对于并不具备贷前审查、贷后管理等商业银行风控能力的外管局,风险管控将相当程度上依赖被委托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为外管局打工,外汇融资项目的利差直接转给了外管局。”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对此颇有微词,并称其中蕴含道德风险。
“如果从真实的国家战略意图出发,这一模式有其合理成分。但也意味着外管局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责任。”一位金融专家对此评价,“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风险都向政府集中。”
外储压力
2009年以来,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签订了600多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每年可获得约7500万吨进口原油保障。
比如,据中俄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在此基础上,未来俄方将向中国每年输出1500万吨的原油,输油时间从2011年至2030年。
国开行是前述多个项目的主牵头行。此外,中行、进出口行、农行等也有参与。
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资金来源单一,外汇资金主要从银行外汇市场购汇而来。但随即也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这些项目都是政府间合作的产物,风险相对锁定,何不另辟蹊径利用中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既符合商业银行发展不占资本金的中间业务方向,又能借助商业银行的贷款专业能力,被认为是一项有益的创新。
事实上,加速增长、投资渠道却相当有限的外汇储备正成为央行的负担。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一路高歌,人民币一直面临升值压力,外汇储备也持续快速增长。
在2002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年增加额一般不超过500亿美元,此后约以每年33%的速度超幅增长。目前,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时的1.2万亿美元,三年间翻番为2.4万亿美元。
理论上,央行只需保留资产负债表上流动性强的外汇资产,以满足短期外债和三个月内的进口需求,这一数字的合理上限约在五六千亿美元。央行在传统外汇储备投资渠道之外,也在积极考虑安全、收益相对更高的投资渠道。
2007年9月成立的中投公司,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从央行购买相应约2000亿美元外汇,用作资本金,用以海外投资和置换汇金。“汇金和中投迈出了第一步,但还没有继续迈下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称。
目前,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商业银行和企业都不愿持有过多外汇资产,银行和企业在收到外汇之后均尽可能马上结汇。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幅奇特图景,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天量增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头寸紧张,而企业对外汇贷款的需求持续旺盛—由于美元贷款利率远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套利、套汇空间使得银行外汇存款减少的同时,外汇贷款激增。
根据5月11日央行发布的数据,4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43亿和4134亿美元,外汇贷存比已经达到200%,而2009年末这一数字为182%。
央行也在努力使外汇资产持有者多样化以分散外汇资产的风险。包括2002年允许银行自购汇补充外汇资本金,所谓“藏汇于银行”。不过,此类交易不提供结汇,银行需自行承担相应汇率风险。
同样因为外汇储备激增的压力,国开行和进出口行于2007年被暂停境外发行美元债。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开行外汇贷款余额979亿美元,仅次于中行。截至今年3月底,国开行外汇贷款余额1010亿美元。进出口行截至2009年底总的贷款余额不到900亿美元。
国开行的苦恼
外管局的政策性贷款改革,首选国开行。根据两家机构签订的委托办理贷款协议内容,海外投资类项目或将按照新老划断的原则,即今年起发生的涉及国家战略的长期用汇项目贷款将作为表外业务,作为代理行的国开行收取手续费约为1%-2%。
2009年国开行的国际合作业务大部分为“贷款换资源”项目,当年国开行作为银团贷款的牵头行,曾与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签下总金额数百亿美元以上的“贷款换石油”大单,期限均在十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