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行业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
青海新闻网讯
编者按: 近些年来,青海省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一系列扶持、引导,全省工艺美术行业产业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特色工艺美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许多工艺美术由过去的艺术欣赏品变为商品,从寺院、农户走向市场。更为可喜的是工艺美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玉树草原,如今已有3000多名牧民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着藏娘唐卡及牛羊毛编制饰品的开发和加工活动,其年产值接近1000万元。
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了工艺美术产业重点推进,艺术培训、民族歌舞演出、音像出版等产业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工业美术行业年销售额由2000年的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亿多元;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8年的4万人;一批农牧民文化经纪人运营而生;一批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研发基地初具规模。
青海省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民间艺人众多,仅传统工艺美术种类就有20个大类8000多个品种。为此,文化部门以“以工艺美术行业为突破口,创造性地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全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努力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每年举办的“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为全省各地工艺美术行业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搭建了产品展销、信息交流和项目洽谈的平台。每年举办的民族文化旅游节从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和延伸,使节庆活动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了起来。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推出的8项主题活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和省内参观群众13.4万人次,销售金额248.71万元。
与此同时,省文化厅全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办“青海文化宣传周”、“大美青海香港行”等活动,不断推出我省各民族民间工艺品展,有效扩大青海特色工艺品的宣传影响。同时组织开展的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师评定活动,对行业推出名人、名品、精品产生了积极影响。近4年举办的农牧区文化技能技艺培训班,使4800多名农牧民在唐卡、堆绣、剪纸、农民画、民族服饰等民间工艺的创作设计、制作技巧方面得到培训,成为各地文化增收示范带头人。
政策的扶持、引导,使各地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工艺美术资源的意识大大增强,行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进而成为当地群众创业就业的乐土。他们中既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农牧民,也有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贵南县扶持开发传统藏绣艺术,使全县从事藏绣产品制作的群众达到300余人。黄南地区的各类热贡文化产业单位达到90多家,"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的热贡艺术企业有5家,带动农牧民增收方面成绩显著。(作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