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几次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采访,当地人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硅铁走廊”的逐步消失和“碧水蓝天”的重现,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许多人可能记忆犹新,多年以前,我们坐火车乘汽车要进出青海的东大门时,远远看见整个一条山谷被浓浓的烟雾笼罩着,我在火车上还自豪地告诉过外地游客,这是我们青海的“硅铁走廊”,这里出过闻名全国的民营企业家,这里的硅铁出口国外能换回大量的外汇。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和县境内兰青铁路、青藏公路沿线陆续建成了大大小小的铁合金、电石等冶炼企业,其中大部分属民营。当时这里被称为“硅铁走廊”。这些企业一度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它们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上缴财政税收占工业企业上缴利税的50%以上。但是这些高载能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其增长方式粗放,影响着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群众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青海东大门的形象。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民和县痛下决心,对这些企业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治。他们在认真做好民营企业主思想工作,以及企业职工安置、债务处理、原料消化等工作的前提下,从去年开始,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几次召开现场会对这些污染企业的矿热炉和电解槽实施拆除,淘汰关停了全县80%不达标的铁合金、电石矿热炉,年底前实现全部淘汰不达标铁合金、电石矿热炉的目标。民和县领导当众表示:“要彻底还群众一个碧水蓝天,硅铁走廊也将成为民和历史的记忆。”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环境保护已完全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保护成为淘汰落后生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首先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民和县在“狠心”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正在高标准建设着一个下川口工业园区,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和项目的引进,真正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的发展路子。还有下川口工业园区的对面是民和有名的万亩桃花园,如果工业园区建成了绿色环保企业园,那么不久的将来,游客在欣赏美丽桃花的同时,还能观光旅游企业,那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