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可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走出直接销售初级产品的狭小圈子,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农牧业生产的效益。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可以延长农牧业的产业链,把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接起来,做到贸工农一体,把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形成的增值利润向农牧业回流,增加农牧业积累,增强农牧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总体上提高农牧业的综合效益。农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另一头连着原料生产和农牧民,可以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便于农牧民了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还可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近年来,我省把农畜产品加工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建设,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促进农畜产品流通,保障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毯、毛纺织业、牛羊肉加工业、青稞酿酒业、马铃薯淀粉业及菜籽油加工业等已成为我省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导行业。
但同时,我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加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领军企业不多;加工转化水平低,精深加工水平更低,除牛羊绒、中藏药、沙棘、马铃薯精淀粉等有精深加工产品外,其余全部为初(粗)级加工产品,资源(原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的能力还不强;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支撑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的升级。同时,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良性互动的局面。品牌培育也比较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驰名品牌比较少,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等。
因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抓整合重组,推进龙头企业跨越发展。按照“谁有能力谁带头”、“谁愿整合扶持谁”的原则,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加大资源、资产、品牌等整合力度,鼓励和引导乳品、牛肉干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租赁、股份等方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强强联合”、“以强带弱”,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
按照各地自然资源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布局,把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与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海西城乡一体化、海北现代畜牧业、海南生态畜牧业四大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产品加工业由西宁地区向海东、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具有资源优势和承接能力的地区转移,实现区域农牧业产业化协调、均衡发展。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开展农畜产品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其有机废物的系列开发、深度开发,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增值增效。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引进、标准与信息体系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通过组织参加“青洽会”、“农交会”等政府举办的各种大型展会,建立对外销售窗口和营销网络等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和推介品牌,积极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做大做响“高原、绿色、生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还要提高龙头企业整体水平和经济实力,达不到认定条件的龙头企业必须出局,对积极吸收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到有进有出,淘劣扶优,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整体水平和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