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吃饱肚子,东奔西走搞副业,化隆回族自治县农民从初涉厦门、上海,开办清真牛肉拉面馆到如今十万农民进京津,创起了劳务大品牌。
化隆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不断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特别是2001年后,当地大力推进劳务输出,搞培训,送服务,推出“化隆拉面”品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因势利导,以树“典型”、立“样板”的方式,引导农民远走他乡,开辟就业门路。依托阳光工程培训、进城务工培训等项目,加大对务工群众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省外跟踪培训力度,切实保障已输出劳动力继续接受高技能培训。及时同有关部门争取和协调,通过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创业贷款、劳务周转金借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门路。一时间,有了技能、见了世面的农民,乡亲帮乡亲、亲戚拉亲戚,形成十万农民进京津、下江南的“洪流”,从挖金子、搞副业到搞劳务、创品牌,拉面馆犹如雨后春笋,在当地形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线”。劳务经济越做越大,在从业人员和经营范围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不仅为当地人拓宽了一条致富的渠道,还带动周边地区的“拉面经济”及运输、粮油加工和建筑业的发展。从“劳务输出”到“回乡创业”再到“本土创业”,“打工族”开始走上开创劳务大品牌之路。
化隆县县委书记傅增泰说,如今,化隆人劳务输出人数由2000年的3.6万人(次)增加到今年的10.4万人(次)。劳务总收入由3600万元提高到近4个亿,劳务经济品牌已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