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信,才能走出省门发展 ●融入世界,我们方能创造世界 ●资源开发,更要兼顾生态效益
●技术创新,要与最好的专家对接 ●化危为机,才能抵御市场风浪
一个小企业:占地18亩、员工80多人;
一个名企业: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野果:被青海人称为“酸溜溜”的沙棘果;
这些,看似毫无关联,但自2005年联姻,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其大,凸显在“酸溜溜”成为“甜果果”。漫山遍野、自生自灭千年的“酸溜溜”,经清华博众赋予高科技精深加工后,成为企业创汇、农民增收的“甜果果”,“酸溜溜”成了特色资源,特色资源成为产业优势。
其大,凸显在青海土特产大赚洋钱。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清华博众产值超过1.1亿元,出口额95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8%,新增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2%。
此前青海也有企业加工销售沙棘产品,为什么唯独清华博众最终成为全国沙棘产业的领导者?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国内出口企业业绩下滑,为什么偏居一隅的清华博众出口额不降反增?
外面金融海啸风高浪急,这里艳阳高照风景独好。
为什么?
带着疑问,7月底,我们走进了位于西宁生物园区的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周的采访时间里,我们努力探寻清华博众成长的轨迹,努力探寻清华博众成功的秘诀。
启示一:我们认为是不值一钱的青海特产,在外地人眼里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贝。因此,对青海,对青海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充满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省门获得更大发展。
沙棘,青海人再也熟悉不过。山坡上,山洼里,漫山遍野都是。每到沙棘果成熟的时候,黄晶晶的小果子映亮山坡。但是,这样的诱惑,除了小顽童偶尔摘几颗吮一吮,有兴致的老人摘上半瓶子拿回家放点白糖泡水喝以外,没有人对它再感兴趣。
即使是现任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鲁长征,30多年前在贵德黄河岸边偶尔摘几颗解馋的时候,也不会料到,自己的事业将和这些“酸溜溜”联系在一起,并成为研发、销售“酸溜溜”公司的掌门人。
直到进入新世纪,鲁长征担任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水木博众科技发展中心总经理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才了解到,原本在青海人眼中一钱不值的沙棘,已经在欧洲各国及加拿大等国形成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产业链,尤其是在欧洲,沙棘产品供不应求。
回想起儿时吃“酸溜溜”的情景,鲁长征意识到:开发青海沙棘,市场前景应该不错。
但是,作为一名企业老总,还需要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判断。儿时记忆只给他提供了一个量的概念,青海沙棘到底有多少?品质如何?能否支撑一个产业?
调查结果令他惊喜。沙棘发源于青藏高原,耐寒耐旱,是青海独特的优势资源。全世界95%以上的沙棘资源在中国,全中国20%以上的沙棘资源在青海。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青海沙棘维生素和其他活性成分含量较其他地区高出2到3倍。
量大、品优、用途广、市场大。鲁长征决心进军青海沙棘产业。
2005年9月30日,清华大学和我省的第一个产业合作项目,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西宁生物园区成立。很快,“青海青”沙棘酒、果醋等一系列产品走向市场。
两年后,朋友还告诉鲁长征一个消息,日本及欧洲的一些企业,早已悄悄关注青海沙棘资源。仅2007年4月,日本专家就往青海跑了7次,大通、互助哪个沟岔里种沙棘,他们都了如指掌。
这个信息,让鲁长征感到十分自豪,对自己的沙棘事业更加自信。
7月22日,采访鲁长征的时候,他深有感触地说:“青海有很多好东西,我们看习惯了,认为不值一钱。哪知道,在外人眼里,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贝。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充满自信。”
因为有了这份自信,现在,清华博众的沙棘系列产品不仅走出省门,在上海、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扎下根,结下果,还走出国门,远销欧洲各国及美国、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地。
启示二:青海是一个洼地,这就需要我们主动走出去,将全球信息、天下人才、高尖端技术为我所用。不能融入精彩大世界,就不能创造我们自身的大精彩。这是对开放融入战略的最好诠释。
有好原料,有好产品,企业就一定能够成功吗?
不尽然。让鲁长征十分困惑的是,青海的许多资源,储量、品质在国内、在世界首屈一指,为何以此为依托进行加工销售的许多企业,却不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企业?
外地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他,必须主动走出去,融入缤纷大世界。融入才会有发现,融入才会有商机。
走出去,鲁长征了解到欧洲市场对沙棘提取物有较大需求,便将企业成立之初的产品定格于沙棘提取物。
走出去,鲁长征率团参加国际沙棘协会大会,从不间断。2007年,还以企业名义申办大会,当时虽没有成功,但给外界已经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世界沙棘在中国,中国沙棘在青海。
走出去,清华博众从中掌握了最新的市场需求、产品动态,确定了企业最新的研发目标。
2005年,鲁长征参加国际沙棘协会大会时获悉,早在2002年,德国人就在中国寻找从沙棘中提取抗氧化维生素。沙棘维生素P就是一种多元抗氧化维生素,对维生素C的消化吸收上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能减少血管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市场需求量大、产品附加值高。但当时与德国合作的国内一家企业一直未能攻克技术难关。
了解这些情况后,鲁长征一方面与德方商谈合作事项,同时立即与清华大学最好的专家联系,请他们与企业共同研发。样品一次次寄到德国,结果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试验,仅前期的投资就用了200多万元人民币。2007年,青海产的沙棘维生素P终于在德国上市。
“现在,我们的维生素P出口量,比青海其他所有食品类产品的出口量都大,而且占领的是国外的高端市场。”鲁长征自豪地说。
走出去,清华博众还找到了解决产品技术要求与企业自身研发水平矛盾的良方。
鲁长征说,生产沙棘维生素P,自己没有这样现成的技术,但是国内有。企业的研发平台就是要眼睛向外,对国内国际最好的研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走进清华博众的展览厅,陈列架上摆放的“青海青”牌高原沙棘酒、沙棘浓缩汁、沙棘蜂蜜饮品、沙棘果醋、沙棘红景天口服液、野生沙棘浓缩汁等天然健康系列产品,就是清华博众眼睛向外,有效整合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张裕葡萄酒公司等专业研发资源后的结晶。
除了产品研发,清华博众出众的产品包装出自深圳知名公司,营销策划出自北京和成都的知名公司,芬兰、加拿大等国还有清华博众聘请的专业顾问。
青海是一个洼地,许多企业与清华博众一样,没有高尖端技术,没有高尖端人才。但是,他们却没有像清华博众那样,主动走出去,将全球信息、天下人才、高尖端技术为我所用。
这,也许就是青海许多企业依托首屈一指的资源,却不能成为首屈一指的企业的一大原因。
启示三:青海资源丰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可再生资源。特色资源开发,要兼顾企业和农户利益,更要兼顾生态效益,要坚持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