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岁月的风尘,千百年的发展铸就了藏医药的精华和价值。
可以说,近些年我省藏药事业大踏步发展,以中国驰名商标“金诃”、“晶珠”为代表的青海藏药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青海中藏药产业所昭示的无限前景亦令人欣喜。中藏药作为我省的特色产业之一,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藏药资源。
研究和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和巩固藏药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我省藏药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独特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已成为我省藏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把问题锁定在——如何实现中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海红景天的资源越来越少,目前市场上的红景天大部分是从尼泊尔进口,藏茵陈60%以上从尼泊尔进口;藏红花也几乎大部分依靠进口。还有,雪莲、大黄、麻黄草等资源确实减少,有些甚至绝迹”。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中药材和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500吨左右,而市场供应量却不足1000吨。藏茵陈、雪莲等一些中药材和藏药材市场供应量因为缺口较大,甚至不得不从外省区收购。
由于长期以来,市场所需药材主要靠采挖野生药材,轻保护、乱采挖使藏药材生长环境不断恶化,过度地采挖藏药材致使部分主要药用资源逐年短缺,有些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中藏药人工种植培育尚刚刚起步,野生藏药资源量渐少的矛盾突出,正严重制约着藏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省现有的藏药生产企业也因原材料问题,普遍生产不足。加之,我省藏药业发展与现代医药工业的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到藏药业的健康发展。
野生藏药资源是藏药的价值魅力所在。如若不从源头上加强野生藏药材种植和保护意识,藏药的特色独秀也将会失色减色,因此,在推动我省藏药产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加大野生藏药材保护力度和人工培育繁育中藏药材基地建设应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