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坚持围绕增收、提效,突出高原特色、海北品牌,探求集约化经营模式,闯出一条实践农牧区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农牧民人均收入、支农投入、综合生产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去年全州农牧民收入3386元,比上年增长25.5%。
按照主导产业上规模、特色产业出效益的思路,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提高母畜比例,提升羔羊经济,加快舍饲周转,提高商品率。去年,海北州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78.82万亩,粮油总产达到8696万公斤;繁活各类仔畜158.55万头只,出栏牲畜158.08万头只,出售羔羊55万只,繁活率、出栏率、母畜比例同比提高1.77、1.6、0.53个百分点。积极发展非农经济,促进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去年,海北州完成农牧民技术技能培训5860名,全年劳务输出5.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4亿元,增长29%。
海北州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涉及农牧户872户,整合草场33.57万亩、耕地2.74万亩、牲畜5.49万头只、集中管理种公羊451只,集约化经营试点成效初显。并争取支农资金2.22亿元,落实农业综合补贴、退耕补助等惠农资金4277万元,新建各类暖棚3898幢、农村沼气池4167座,新增农机具1249台套,改良农田1.9万亩,实施农牧区水利工程38项,解决了1.4万人和28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农牧民人均政策性收入达到210元,支农投入和惠农收入实现“双增长”。同时,以暖棚、围栏、人畜饮水、草原综合治理、农区养殖业、中低产田改造、专业生产基地建设、农村新型能源、农田水利等项目为重点,逐步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
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异地扶贫、定点帮扶为重点,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上向基层倾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由单纯的财政扶贫向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转变,由农牧民个人生活扶贫向整村产业扶贫转变,改变贫困村经济社会面貌,逐步实现贫困人口稳步脱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异地扶贫、定点帮扶“四大扶贫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年内稳定脱贫1.3万人,全州农牧区贫困面下降到29%,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作者:连军 王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