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利好政策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省上下始终坚定信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克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巨大困难,狠抓落实,开拓进取,全省经济呈现企稳向好、持续发展的态势。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上半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429.42亿元,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7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3.88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66.76亿元,增长9.4%。
一、农牧业生产好于去年。今年以来,我省对农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省委、省政府在去年投资57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安排58.44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农业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畜牧业生产增势平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据5月份对全省农牧民家庭播种面积抽样调查,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预计农作物总播面积可达77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略有增加,预计为409万亩,增加1万亩;油料面积略有下降,预计为257万亩,减少2万亩;蔬菜面积基本持平,预计为51万亩。
据抽样调查推算,上半年,全省草食畜育活仔畜690万头只,成活率为89%,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成幼畜死亡37万头只,死亡率为1.9%,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共多活少死牲畜34万头只。预计上半年全省生猪存栏118.83万头,同比增长13.5%,出栏56万头,同比增长8.7%。肉类总产量7.7万吨,同比增长5.4%。
二、工业生产在困难中回升。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7.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比1-5月的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6月完成增加值40.17亿元,增长6.9%,增速比5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
从轻重工业看。上半年,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7.53亿元,增长28.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9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8.9%,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贡献率为29.2%(去年同期为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1.8个百分点;重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80.37亿元,增长4.7%,贡献率为70.8%(去年同期为96.5%)。轻工业增长的主要行业有医药制造业(增长37.2%)、食品制造业(增长97.2%)、纺织业(增长24.3%)、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22.6%)。
从经济类型看。上半年,股份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2.07亿元,增长4.7%;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2.72亿元,增长为7.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8.81亿元,增长26.3%;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4倍;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7倍。
产量增长的主要产品有:铝材增长4.08倍、水泥增长21.4%、钾肥增长12.7%、锌增长10.1%、原煤增长7.9%、洗煤增长1.26倍、铜选矿含铜量增长89.3%、原油加工量增长8.0%、粗钢增长5.3%、钢材增长8.1%、食用植物油增长1.45倍、饲料增长21.7%、饮料酒增长21.8%。
产量下降的主要产品有:天然原油下降18.1%、天然气下降9.2%、纯碱下降10.9%、铁合金下降9.4%、电解铝下降10.7%、铜材下降31.0%、火力发电量下降22.0%。
上半年,工业用电量131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10.4%,直观上看,生产和用电量的增长趋势发生背离,其主要原因是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行业生产下滑,用电量下降较多。全省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冶金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及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用电量下降11.4%,如果剔除六大重点耗能行业,其他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0%。
企业效益下滑,但降幅缩小。1-6月,全省540户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34户,亏损面为43.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1.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6倍。1-6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5.28亿元,同比下降58.2%,降幅较前两个月分别缩小2.6、9.2个百分点,其中:6月实现利润13.06亿元,同比下降19.3%,比5月当月的降幅缩小66.9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在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带动下,上半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2%。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6.83亿元,增长26.8%;完成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39.54亿元,增长60.8%。
一是扩大内需投资拉动效果明显,新开工项目增加,规模扩大。上半年,全省扩大内需已开工建设项目317个,计划总投资185.72亿元,完成投资30.19亿元,占全省投资额的9.5%,扩大内需项目拉动投资增长12.3个百分点。在扩大内需项目的带动下,全省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2.28亿元,同比增长1.42倍。全省在建投资项目个数2480个,同比增加66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74个,同比增加431个;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由去年同期的1198万元提高到2050万元。
二是第一、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长30.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增长12.2%(其中,工业增长10.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55.5%。
三是基础设施及相关民生类的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7%,其中交通、运输行业增长32.0%,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36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1.73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14倍。
三是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本年到位资金342.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5.17亿元,增长97.5%;国内贷款资金57.76亿元,增长36.6%;自筹资金156.71亿元,增长28.5%。
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屋销售呈现出同步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8%,增速比上月加快3.1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8.9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701.33万平方米,增长38.3%,增速比1-5月加快8.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05.48万平方米,增长35.6%。商品房销售面积85.01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净增30.06万平方米,增长54.7%。其中住宅销售81.77万平方米,增长56.6%。
四、消费市场活跃。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2.36亿元,同比增长18.1%,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15.1%,比去年同期的实际增速高6.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6.66亿元,同比增长18.0%,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15.7%,比去年同期的实际增速高14.3个百分点;市的零售额95.70亿元,增长18.1%,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14.9%,比去年同期的实际增速高3.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6.35亿元,增长21.1%;零售业零售额86.34亿元,增长19.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01亿元,增长10.3%。从销售商品看,上半年,统计的21大类商品中,有14类商品零售保持增长,7类下降,增长面达67%。其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5.1%,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58.2%,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89.7%,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7.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20.4%,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9.0%。
五、出口下降。据海关统计,1-6月,青海实现进出口总值24004万美元,同比下降10.1%。其中,出口8509万美元,下降47.7%;进口15495万美元,增长48.7%。全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硅铁、碳化硅、钢材及地毯等,由于国外需求萎缩,价格下降,导致出口下降。
六、旅游快速回暖。上半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365.6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2.0%,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7.97亿元,增长23.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7.79亿元,增长23.5%;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3%和61.6%。
七、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4.91亿元,同比增长8.6%,已完成全年进度的56.5%,超时间进度6.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22亿元,增长13.7%。在主要税种中,资源税增长33.7%,营业税增长27.3%,个人所得税下降1.8%,增值税下降2.0%,企业所得税下降8.3%。
财政支出增长37.7%。上半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0.2亿元,同比增长37.7%,比1-5月增速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92.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1.5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7.8%,教育支出增长24.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7.0%;环境保护支出增长98.3%,交通运输支出增长2.1倍;工商金融等事务支出增长48.0%,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8.3%;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5.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23.7%。
八、银行存贷款增加。截止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633.32亿元,比年初增加247.87亿元,同比增长32.3%,增幅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512.15亿元,比年初增加78.47亿元,增长2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74.73 亿元,比年初增加248.73亿元,增长37.7%。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389.76亿元,比年初增加89.92亿元,增长42.5%,其中工业贷款余额115.29亿元,比上月末增加2.62亿元,比年初增加0.02亿元,同比增长34.2%;中长期贷款余额823.20亿元,比年初增加123.06亿元,增长30.8%。
九、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45.74元,增长8.6%,增幅比去年同期低4.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4%,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速提高3.7个百分点。全省农牧民家庭现金收入人均1522.9元,增长14.3%,回落6.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8%,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速提高6.3个百分点。
十、CPI持续回落。今年以来,受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全球经济放缓以及2008年价格基数高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 CPI涨幅明显回落,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非食品价格上涨3.1%。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呈“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和烟酒及用品类均上涨2.3%、衣着价格上涨5.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以及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均上涨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8.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2%。
十一、PPI价格明显下降。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看,1-6月,由于受原油、钢材、铁合金和有色冶金等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0.7%,比上年同期回落19.4个百分点。被调查的31个大类行业中,呈现“18升13降”的价格变动局面。涨幅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上涨22.9%,专用设备制造业上涨2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上涨17.0%。降幅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下降41.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31.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30.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九大类产品中,呈现“五升四降”格局。上涨的五大类依次为: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上涨12.7%,化工原料类上涨4.7%,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上涨3.1%,木材及纸浆类上涨2.8%,燃料、动力类上涨2.8%。下降的四大类依次为: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下降25.7%,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5.5%,纺织原料类下降2.7%,农副产品类下降1.2%。
十二、节能降耗效果明显。据初步统计,2009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37.4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2%;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3%,比一季度多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多下降15.5个百分点。根据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及全社会用电量推算,今年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7%以上。
十三、就业形势好于预期。上半年,青海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42万人,与去年同期持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1万人的78.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同比上升0.08个百分点,好于预期。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83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次)的83%,其中跨省就业22万人(次)。
十四、交通运输电信业平稳增长。1-6月,全省完成货物运输量4969.8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铁路完成1240.3万吨,增长14.9%;公路完成3640万吨,增长4.7%;民航完成0.25万吨,增长8.2%。全省完成客运量4911.88万人次,增长5.9%。其中,铁路完成200万人次,下降0.1%;公路完成4687万人次,增长6.1%;民航完成24.88万人次,增长37.4%。上半年,全省完成邮政业务量1.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全省完成电信业务量40.8亿元,同比增长32.9%。截止6月末,移动电话用户279.4万户,增长19%,固定电话用户114.7万户,下降5.4%。
企业景气指数上升。二季度,全省企业景气指数为120.1,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2.9,均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企业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109.6,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今年首次由不景气进入景气区间。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全省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下阶段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和振兴计划以及省委省政府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有关政策,按照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的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力以赴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