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9月30日,在国庆长假前夕国家下调了汽、柴油价格190元每吨。
至此,国家发改委已经依照新机制7次调整了国内油价,成品油价格调整越来越透明化、与国际油价的接轨也越来越紧密。作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开路之作,成品油价改革再次明确了市场化的方向。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品油价改革得到社会认可并取得成效之时,天然气价格改革却按兵不动,石油与天然气的价格差距正在机制性的拉大。在成品油价改向前推进时,适时启动天然气价格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在新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这项改革的意义在于,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段内,让国内油价紧密的接轨国际,跟随国际油价的变动来涨跌,这也就避免了此前频现的国内、国际油价“倒挂”问题。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从年初的一桶30几美元反弹至80美元以上,国内汽柴油价每吨分别上涨了1280元和1170元,而天然气价格没有出现调整。一直以来,国内天然气价格与等热值的可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偏低,同等热值的气价仅仅为石油的一半左右。在国际油价带动国内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国内成品油价与天然气价格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杨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天然气是一种安全、洁净的环保能源,其杂质含量极少,燃烧效率高,相比煤炭、石油等能源,利用优势非常明显。而目前天然气的价格洼地,会吸引来过度的消费需求,实则会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
实际上,中国的天然气资源本身就相对匮乏,实行低价政策并不足以保证中国的天然气工业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0%。保守估计,届时中国市场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达到300亿和800亿立方米之巨。
但在另一方面,低价又会抑制供应量的增加。目前,西气东输一线到上海的门站价为1.4元/立方米,气源来自新疆油田和长庆油田。如果减去长距离管道运输的费用和损耗,油田开发方面将基本是微利或亏本,生产者积极性将直接受到打击。油田将宁愿多生产油而少产气,以保证适当的生产利润。
此外,低价也会让中国从国外进口天然气成为难题。目前,中国西气东输二线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口岸价约1.7-1.8元/立方米,不加运输的费用就已经比上海门站价要高。以1.4元/立方米的价格,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力,以这样的价格让几大石油公司组织回来气源几乎是不可能。
杨伟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可以采取等热值法来实施,将石油的热值比和天然气的热值比相对应,依照一定的定价机制,让天然气价格跟随国内油价的适当联动,让价格反应出资源的真实价值。
“天然气价格改革并不等于就是涨价,需要形成一个定价的机制,跟成品油价格一样,一方面要更加市场化,本着谁消费谁买单的原则,以价格杠杆来调节资源分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供气方需要照顾到下游用户的实际承受能力,充分培育起健康、成熟的用气市场。”杨伟表示。
天然气价格改革非常必要,时机的选择是否合适同样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行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时机已经非常合适,如果不抓住就稍纵即逝,今后再推这项改革面临的难度会大很多倍。
首先,从整个经济形势来看。在中国推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近一年来,经济回暖的基础目前已经完全夯实。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了近四成、工业增加值明显提速达12.3% ,前8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3%,主要经济指标升势明显优于预期。有着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称的用电量,今年6月-8月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增长后,至8月份中国累计用电量也首次“翻红”,“扭亏为盈”的信号意义明显。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彻底打消了社会对经济回暖基础不牢的疑虑,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已经基本明朗。在几个月之前推行推行天然气价格改革,可能会加重工业企业的负担、不利于经济回暖,而现在基本已经不需要有此担忧了。
其次,很低的价格指数有利于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展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2%,连续第七个月录得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了7.9%,降幅比上月缩小0.3个百分点。在如此低的价格指数下,天然气价格改革推高物价、引发通胀的影响会降到最低。
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下,明年中国出现通胀的预期在增强。如瑞信报告就将对中国2010年的通胀预期从之前的2.5%调高至4.1%。如果等到通胀真正出现了,再推天然气价改将面临极大压力。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天然气价改已是如箭在弦,实际推出是宜早不宜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