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向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向城乡群众和困难群体倾斜,以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问题的突破,带动全省民生水平的整体提高”。近日,记者就民政部门如何评价定位解放思想在深化以民为本理念中的作用,在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各项权益上寻求更大的突破,采访了省民政厅厅长更阳。
记者: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实效。改革开放30年来,民政工作的职能定位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政工作逐渐由幕后走向了前台,请你谈谈民政的发展与解放思想有什么关系,解放思想对今后民政事业的发展还将会有什么重要作用?
更阳:民政部门承担着灾害应急救助、城乡经常性社会救助、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双拥优抚安置、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五大项工作,解放思想对民政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解放思想是引领民政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30年来,一部民政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透过民政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解放大发展,小解放小发展,不解放不发展。30年来,我省民政事业之所以能够 迅猛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能够立足省情实际,用新的思维分析形势变化,用新的标准纠偏克难,不断把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对接起来,与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结合起来。(二)解放思想是破解民政工作现实难题的有力武器。 30年来,在解放思想作用下,我省民政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勇于拿起解放思想武器,大胆否定那些过去成功,但不符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大胆冲破那些过去习以为常,但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习惯和价值;大胆突破那些过去运行顺畅,但不利于当今和未来发展的机制体制。(三)解放思想是推进民政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30年的发展,我省民政事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党的十七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论述,使民政工作的职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进一步得到加强;使民政工作对象由特定群体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拓展;使民政工作的作用在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向提升社会公共福利服务水平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研究谋划民政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以睿智的头脑、理性的态度把现实的挑战分析透、把抢抓机遇的措施研究透,以解放思想中焕发出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我省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民政部门担负着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民政工作的成效直接关乎着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关乎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你认为在新一轮的解放思想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有所作为,更好地履职尽责?
更阳:根据民政部门所担负的任务,我感到在大讨论活动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和各项权益为目标,在优化解决民生的环境、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凝聚解决民生问题的力量上下功夫。要做到“三创新”。
一是创新思维,努力实现“三变三解放”。即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不断增强超前思考,超前谋划的意识,从等要靠的依赖应付中解放出来;变单纯务实为务实与务虚相结合,提高抓工作的层次性,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制定政策措施、把关定向、检查指导上,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变平均用力为集中才智攻坚破难,着力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循规蹈矩中解放出来。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极力做到“三树三防”。即树立统筹兼顾的思想,防止顾此失彼。树立统筹协调的思想,防止单打独斗。树立科学指导的思想,防止越俎代庖。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奖惩激励机制和督促检查制度。
记者:社会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实现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后,民政部门如何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贯穿于工作中,更好地为困难群体服务?
更阳: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将会继续扩大,面对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把培育敢闯敢试的勇气和胆识作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中之重。今后,要着重在健全六大格局、完善五大体系上下功夫、使长劲、见成效。健全“六大格局”,即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格局;健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互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健全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双拥共建为带动、深化安置改革为动力、国家抚恤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格局;健全面向公众、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健全以培育发展为基础、提升能力为核心、管理监督为手段、作用有效发挥的社会组织建设格局;健全以慈善文化、慈善组织、慈善政策、慈善募捐为基本架构,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完善“五大体系”,即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完善以居家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完善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