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作为在我省近几年兴起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如今正沐浴着高原旅游业发展的强劲东风,显示出勃勃生机。
我省贵德、循化、大通、互助等地是“农家乐”发展起步比较早的地区。近两年来,在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乐”产业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农家乐”发展尤为迅速,日渐成为夏都一道亮丽的风景。据西宁市旅游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在该县2008年实现的8457万旅游综合收入中,仅“农家乐”收入就占到70%左右。可以说,大通“农家乐”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大通,也正在悄然成为休闲度假的理想接待地。
“农家乐”应运而生 经营户喜笑颜开
“农家乐”在大通县出现最早的地区是黄家寨镇的赵家磨村。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赵家磨村的部分农民凭借区域优势,从事多种经营,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日子。有一次,村上为活跃老年人业余生活,在公路边的一户村民家里举办了一场曲艺演唱会,悠扬悦耳的乐曲声,飞出乡村,飘进了附近的青海铝业公司生活区,久居楼室厂矿的人们,被乡村美妙的曲艺吸引住了,纷纷前来农家欣赏聆听。随后,赵家磨两户农民在自家开办起了集接待和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每到假日,附近厂矿的职工开始纷纷走进农家,一边欣赏着悠扬动听的曲艺,一边品味着农家菜肴,给上班族们带来了难得的舒心。这便是出现在大通地区最早的“农家乐”。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到鹞子沟景区休闲度假的游客日益增多。由于鹞子沟景区野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广大游客对生长于森林中的野生蘑菇、鸡冠菜、蕨菜等天然植物情有独钟,在游览之余,纷纷采撷纯天然的珍奇美味。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东峡镇衙门庄村的农民们积极开动脑筋,在靠近森林公园的地方开办了6户“农家乐”。每到盛夏来临,省城西宁和外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兴致勃勃地游览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之后,便走进附近的“农家乐”,点上几道乡野山菜,品茗喝酒,尽情享受着那份清淡的农家生活。这里的“农家乐”由此而成为游客们休憩和体验民风的理想去处。各“农家乐”经营户在摸索中逐渐进步和发展,有两户“农家乐”还以其独特的经营风格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品牌。
2006年,桥头镇闇门滩村的4户农民瞅准县城客源多、交通便利的有利时机,在自家庭院办起了“农家乐”。旅游旺季,这4户“农家乐”月纯利润都在一万元以上。可观的收入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开办“农家乐”。与此同时,邻近县城的朔北乡代同庄村、新城村、黄家寨镇的黄西村等村的农户也纷纷瞅准时机,开始兴办各具特色的“农家乐”。
为树立和打造旅游品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进程,大通县旅游部门本着“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重点建设、形成特色”的原则,注重强化旅游产业品牌意识,通过重点建设大型民俗风情园和“农家乐”规模小区,精心培育和打造知名的特色旅游品牌。2007年,大通县集中投入360万元资金,兴建和扩建了青山土族风情园、龙泉山庄及桥头、城关、东峡、黄家寨、朔北等地区的“农家乐”。同年底,又投资150万元,在鹞子沟景区山门一侧,集中修建了一处占地面积为14亩的“农家乐”小区。
截止到2008年年底,大通县共有“农家乐”58户,从业人员达1661人,户均年创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青山人家、四季田园、星星农家院等几户“农家乐”以其优美舒适的接待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游客的青睐和赞誉。每天游客爆满,生意兴隆,成为大通“农家乐”的佼佼者,户均年创经营收入十多万元。现在,全县能接待50人以上旅游团队的“农家乐”就有40多家。
“农家乐”特色化旅游产业成就了大通乡村旅游业的打发展,直接拉动了大通旅游经济的显著增长,尤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统计资料显示,“农家乐”每年可为大通地方经济发展创收2000万元左右。
加强管理 让游客真正“乐”在其中
“农家乐”作为大通县新近成长起来的特色旅游产业,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树立旅游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家乐”的异军突起,诸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声誉,甚至对今后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由于“农家乐”是以个体经营户为投资主体,许多农民投资能力有限, “农家乐”在开设过程中就出现了规模小、档次低,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去年7月,一批四川游客来大通观光旅游,当他们听说这里的“农家乐”没有洗澡间时,便打消了前去消费的念头。可见,不能满足游客所需的标准房、取暖、洗澡、水厕等要求,是大通“农家乐”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农家乐”经营季节性强,淡旺季明显,造成了从业人员流动频繁,服务及管理水平跟不上游客要求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例如部分“农家乐”从业人员缺乏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普遍跟不上,一直处于粗放状态;有的“农家乐”由于旅游配套不足,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有的“农家乐”从业人员卫生意识较差,厨师人员不戴口罩,服务人员着衣随便、不整洁;再加上销售的烟、酒等食品无明码标价,食具消毒不规范、部分灭火器过期闲置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农家乐”的旅游服务形象。
针对这些情况,大通县不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及时纠正“农家乐”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在做到防微杜渐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引导“农家乐”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县旅游部门制定和完善了旅游规章和行业标准,在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接待点消防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大通县乡村旅游接待点管理办法》。
在每年的“五一”、“六月六”、国庆节等节会期间,县旅游局协同工商、卫生、消防、安监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开展旅游市场执法大检查活动,维护了旅游行业形象。仅2008年,全县就开展旅游综合大检查11次,对不符合经营标准的4户“农家乐”当场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两户经营环境极差的“农家乐”做出了停业整顿的处理。县上还结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工程”等培训项目,适时举办旅游培训班,加强对旅游服务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逐渐提高“农家乐”经营者及服务人员的素质。近两年,全县累计举办旅游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540人(次)。
为规范“农家乐”旅游市场,去年,大通县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点星级评定和挂牌工作。省、市旅游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标准对大通土族风情园等12家旅游风情园和“农家乐”进行了星级评定。乡村旅游星级评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得到了省、市旅游部门的高度评价,被省旅游局授予全省乡村旅游先进县。
培育“三区一带” 让农民富在“乐”中
为突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主题内涵,今后,大通县将在农家特色餐饮、民间文艺演出上下功夫,对一些有条件的“农家乐”进行集约化管理、股份制经营的尝试,通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对外促销的方式,逐步形成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工商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在做好引导服务的同时,通过设立“农家乐”政府奖励基金,逐步形成一批“农家乐”品牌,为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和扩大知名度奠定基础。
在发展特色上,大通县将根据农村实际,积极引导“农家乐”经营户强化特色意识,力求找准定位,大力开发“农家乐”产业链。进一步利用当地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开发观光游、农事活动体验游等活动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挖掘农耕文明、生态文化、民间艺术、名人效应等,使“农家乐”内容更具乡土气息、更有文化内涵,以改变单纯的“吃喝玩乐”的现象,真正形成以游、食、住、行、购、娱一体的特色产业链,真正达到乐了城里人、富了农家人的目的。
根据各地区“农家乐”经营特色和民俗风情,今后,大通县将重点培育三区一带“旅游特色产业。他们计划在东峡镇和朔北乡等地,依托鹞子沟景区和老爷山景区,引导当地农户发展以藏族风情为特色的“农家乐”。在宝库、逊让、多林、青林、青山等地区,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和土族风情,引导当地农户发展以土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农家乐”。在城关、塔尔、新庄等地,充分利用回族群众善于经商,镇域经济繁荣,清真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等优势,引导当地农民发展以回族风情为特色的“农家乐”项目。在宁张公路沿线的长宁、黄家寨、桥头等地,利用227国道的便利交通条件和各旅游景区(点)优势,引导当地农户兴办各具特色的“农家乐”茶园,形成“农家乐”产业带。
据悉,大通县还将通过成立“农家乐”协会,对内加强自律,对外创出品牌,通过规范项目管理,保障游客和村民权益,促进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联手发展,共同致富的“农家乐”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作者:包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