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狠抓落实,全面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的总体要求,针对“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团结勤奋,使海西州农牧业发展屡增亮点,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令人瞩目。7月14日,记者就柴达木农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海西州农牧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国顺。
记者:去年全州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刘国顺:我局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果蔬、基地养殖”的产业布局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增产增效,农牧业生产步入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之路。由于政策好,投入大,全州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去年全州农牧业增加值达到7.03亿元,增幅为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725元,是历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无公害蔬果、双低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柴达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3%,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方面,重点培育了12家省州级龙头企业,培育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55家,全年共完成农牧业项目投资21607.57万元。记者:在柴达木盆地发展特色农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刘国顺: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政策和我州统筹城乡、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农牧业生物产业的举措是海西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有力保障。州委、州政府斥巨资打造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为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其次,干燥、冷凉的气候因素是我州发展特色农牧业的独特条件,这个基本因素是无法复制的。物竞天择,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气候和物种资源,经过几十年的人为开发经营,已形成了清晰可辨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几代人的探索,梳理确立了无公害果蔬、马铃薯和油菜制繁种、枸杞、现代养殖、饲草五项产业基地。
记者:海西州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五项产业基地,目前五项产业基地运行情况如何?
刘国顺:柴达木盆地冷凉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色农畜产品是海西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近年来,海西州把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基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重点扶持”的原则,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围绕资源开发,加快构建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以提高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率先在无公害果蔬、马铃薯和油菜制繁种、枸杞、现代养殖、饲草等产业上开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以格尔木、德令哈两市为重点,建成了1.2万亩城郊型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建设日光节能温室7562座,目前,蔬菜自给率为30%。在德令哈和都兰察苏、香日德等地种植双低油菜10万亩;在都兰县宗加镇、香日德镇和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种植枸杞11.61万亩(不包括林地2.7万亩)预计今年枸杞产量可达到5000吨左右。在德令哈市可鲁克镇、乌兰县希里沟镇和都兰宗加镇、香日德等地种植马铃薯4.11万亩,初步建成了以德令哈市、都兰县为主的绒山羊生产基地;以天峻县为主的藏系绵羊、牦牛生产基地;以德令哈、都兰、乌兰、格尔木为主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生产基地;以柴达木盆地各绿洲农业区为主的牛羊育肥基地;高原水产养殖业以可鲁克湖为主体,养殖面积6.5万亩,已形成年产水产品300吨的养殖规模。
记者:州农牧局把发展特色农牧业作为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依托当地农牧业优势资源,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农牧区土地、草场流转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比较好的方法?
刘国顺:全州农牧系统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主动、稳妥地推进农牧区各项改革,深化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德令哈市河东街道办事处东山村“无公害果蔬种植合作社”和乌兰县希里沟镇北庄村“丰农薯业合作社”为典型的农村土地租赁和反租倒包形式,创新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以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为典型的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推进草畜平衡,实现了草地畜牧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目前,全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草场流转面积3286.5万亩。通过推广和示范带动作用,有更多的农牧户认识到了土地流转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从而主动、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了土地流转中来。
记者:刘局长请您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农牧民合作社。
刘国顺: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为纯牧业村,共有牧户48户,劳动力102人,有可利用草场11.03万亩。2008年7月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后,全村48户202人全部入社。目前,初步形成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雏形。牧民将草场和牲畜入股后,可以凭股份按年从合作社领取不低于常规畜牧业纯收入的红利,使牧民的畜牧业纯收入得到了保证,解除了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同时,草地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用,无畜户和少畜户的草地资源发挥了作用。经预测,今年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2016元。
德令哈市东山村无公害果蔬种植合作社现有农户130户,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经营交通运输业、农家乐餐饮、种植蔬菜及外出打工经商为主,从事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57%。近年来,东山村坚持“围绕城市做文章,依托市场求发展”的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主要采取“返租倒包”的方式,将土地流转给由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整合土地资源,调整种养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收益,带动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将240亩耕地从12户农户手中返租出来,统一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温室大棚247座,再倒包给种植协会和68户大户种植,年产油桃、草莓等30余种果蔬980吨,两户温棚为一亩,那么一亩的收入就达到12400元。每座温棚年均净收益6200元,这个效益是种一亩粮食的62倍,相当于一亩棚一年种小麦62年的收入,比种植粮食作物收入高出50倍,共创收153.1万元,效益非常可观。今年年底,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后,计划将其余利润按农户入股比例分红,形成了规模种养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0元,比全州平均水平高出3865元。
乌兰县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154户村民自发组织的。该合作社以改变种植业经营模式为切入点,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达到了提高社员收入的发展目标。该合作社在吸纳当地农民入社的同时,引入合作企业金泰公司共同发展种养业,以农户现金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创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方式。这样的合作社在乌兰、都兰、天峻、格尔木还有很多。
记者:刘局长请您谈一下今后海西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刘国顺:今后我们要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果蔬、基地养殖”的思路,以生产定位标准化、产品定位精细化、质量定位有机化、市场定位,高端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牧业,将海西州农牧业打造成全国有机农产品的专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