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志杰 一扫偿付能力不足被迫停单的阴霾,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地保险)2009年终于实现扭亏。
根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9年,大地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02.53亿元,仅次于人保股份,位列全国财险公司第二位。“实现账面利润5.33亿元,车险、人身险三大业务均实现了正增长和承保盈利,盈利分公司有31家,同比增加13家。”大地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保费规模并不真正代表公司的实力,盈利才是硬指标”。大地保险副董事长、总经理蒋明近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
业内专家认为,大地保险的扭亏为盈,将使得中再集团向着上市的目标更进一步。
困境
大地保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再集团)旗下唯一的直保财险公司,大地保险先后经历跨越式发展、“停单”尴尬以及目前的调结构促发展阶段。2009年以前,初创5年间已设立分公司34家、营业部1家,5个层级的机构总数超过1800家,形成全国性服务网络,而总亏损累计高达25亿元。
这也受制于整个大行业背景。大地保险办公室处长杜国平介绍,公司初建时,我国保险市场还并不成熟和规范,追求粗放式的增长。作为整体落后于寿险的财险公司,更是被迫沦为“车险公司”,深陷车险“红海”竞争沼泽,“赔本赚吆喝”,大地保险也不例外,亏损阴影久而不去。
2008年,大地保险更是遭遇发展困难期:接踵而至的两次特大自然灾害需要公司全力应对,偿付能力不足增资无法到位,上海、江苏等五省市非车险业务骤然叫停。“很难熬。”蒋明称。
此时,母公司中再集团也深陷亏损,面临股东变更、中央汇金接盘的尴尬。
根据中再集团财报数据,2009年以前的中再集团历史上累计亏损达114亿元,其中中再产险亏损36亿元、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亏损25亿元、大地财产保险公司亏损25亿元,整个集团亏损28亿元。
蒋明认为,偿付能力不足正是公司大规模迅速发展的结果,增资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增资解决偿付能力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营生,但是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9年9月3日保监会正式批准增资方案,大地保险资本金增至47.2亿元,其中中再集团公司占比92.26%、宁波电力占比4.65%、大唐国际占比2.62%、北京松联占比0.47%。据测算,注资后公司偿付能力超过260%。
“增资之外,改善内控管理能力、调整业务结构、提升投资能力同步进行。”蒋明说,“是紧急停单事件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随后大地保险大力拓展非车险和人身险市场,推动业务结构的调整转型,先后参与承保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中国最大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等项目工程,并成为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的财险服务商。非车险、人身险占比持续提升,车险、非车险、人身险险种结构占比达到7∶2∶1。
在多数公司饱受车险销售渠道受制于人之苦时,大地保险推行电话座席销售业务,构建核心渠道。
“2009年,大地保险的车险电销业务接近2亿元,在上海、北京、深圳等65个大中型城市建立了电话销售服务网络。”蒋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