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破除了“有项目就上,有回报就行”的盲目发展观念,树立起科学编制规划、规范有序建设的理性发展观念;
破除了“有矿就开、有水快流”的传统开发观念,树立起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新型开发观念;
破除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发展观念,树立起打破地区界限、全试验区一盘棋、建设一区四园的集约发展观念;
破除了注重眼前、有商就招的急功近利观念,树立起围绕产业链条衔接和综合利用招商、选商的观念;
破除了只有原矿产才是资源的狭隘资源观念,树立起废矿、废水、废气、废渣、荒地均是资源的新型资源观念……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3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着眼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水平,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和良好工业基础,以统一思想为先导,以理清思路为基础,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年来,柴达木盆地先后建成投产青海碱业年产90万吨纯碱项目、青海庆华矿冶年产100吨焦化项目、冷湖滨地年产30万吨优质钾肥项目、青海油田公司年产30万吨甲醇项目等特色产业项目约60个。同时,根据4个园区的专项规划,以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实施了215国道察尔汗至大柴旦高速公路工程、格尔木至老茫崖二级公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工程,乌兰焦化工业园铁路专用线、330KV锡铁山至西台、110KV西台至肯德柯克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提升了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不断优化,为试验区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年来,省州两级共安排3155万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先后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以及四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使产业链条更加系统完善,项目布局和地区分工更加科学合理,工作重点更加突出。
有了科学的发展规划,还要招来高层次的商家。因此,海西州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从注重资源招商逐步转变到二次资源、废弃物、产业链延伸和“补链”招商,有针对性地展开招商、选商工作,引进了有重大影响的带动全局发展的金属镁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加快了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设。3年来,在积极参加“大美青海———香港行”、“青洽会”、“西洽会”等大型经贸活动的同时,先后到北京、陕西、浙江等省市开展项目推介活动,并通过成功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招商节会活动,衔接了一批循环经济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共签约项目153个,签订协议资金634.6亿元,项目履约率达60%,累计到位资金150亿元。
针对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坚持以科技研发为突破口,充分依托省内外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引导督促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胆引进和使用新工艺、新设备,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3年来,累计资助科技经费4422.5万元,实施科技项目238项;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提钾、锂、镁、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35项科研成果,其中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外先进水平;各类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3项,总计投资13.89亿元,其中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13个,总投资6.5亿元。
经过三年的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诸多特色产业中,盐湖化工的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深加工及煤化产业发展起步;金属资源及冶金产业发展全面推进,黑色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油气化工产业规模效益开始显现;尾矿、“三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化再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对加快试验区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