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立足实际,实施资源开发战略,扶持发展了一批能源及化工、盐湖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医药等领域的特色优势产业,已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水电、盐湖化工、有色金属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以建材、医药、畜产品加工、冶金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目前,青海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 %以上,在增加地方财力、吸纳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显著。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更明确提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要立足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这是青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对近年来资源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近些年我们探索出的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路子,为今后青海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波及范围的不断扩大,青海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省委省政府从支持企业发展、争取落实项目、增加居民收入、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做了重要部署,政策效应不断显现,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提升。此次金融危机波及由信贷到实体经济的各个角落,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从发展的战略取向看,一直以来青海将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首选,各种生产要素向这些领域倾斜,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的初加工为主;增长方式粗放,主要以数量型、外延式扩张为主。实践表明,单一的资源指向性发展之路有其薄弱的一面,战略路径单一,选择性小;重点过于偏离,抑制其他比较优势发挥;长期依附资源禀赋优势,在国内市场分工中呈现边缘化。资源型产品价格波动容易引发经济波动,此次金融危机正是通过能源原材料产品市场需求波动间接影响到青海经济发展的,造成增长放缓,需求减少,效益下滑。显而易见,单一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难以抵御金融危机对各类实体经济的冲击,当其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时候,面临的风险就更为突出。
愈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其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愈强。从发展模式看,青海的发展模式仍以资源的简单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相对不足。目前,青海大部分农产品精细加工少、品牌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工业品以原材料为主,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低成本和“量”参与市场竞争。这反映出经济发展长期追求量的扩大,质的提高慢,导致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不高。从规避市场风险看,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依赖性强,受外部市场约束大,这种发展模式很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干扰,而多元化的经济模式规避风险的能力要强的多。而以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导向型发展方式,依托的是市场需求,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市场需求的多元必然会引导发展方式走向多元。
青海要提高其经济安全性,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按省委提出的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还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加快青海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等意义重大,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问题,今后应赋予资源开发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上应走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相结合的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之路,变单一的矿产资源开发为各类特色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变简单的初加工为特色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精深加工,变单一的产业发展为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二是协调好各产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在稳定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大对特色农牧业、特色旅游业、机床、石油化工机械、工业量刃具、中藏药、轻纺、民族服饰及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作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由采掘业和初级加工向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协调发展转变,由重工业偏重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转变,由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各自为政向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从而提升青海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三是大力培育特色新型产业。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大力扶持发展各种机动车辆零部件制造、高原特种车辆零部件及设备制造、标准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以及零配件组装业、电子信息、硅材料、锂电池、生物资源、太阳能、风能等新型产业,从而实现青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