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斐斐 任茜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动荡而艰难,美国经济尚未见明显起色,欧洲债务危机又蒙上一层阴影。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中国又会面临哪些风险?就此,本报对世界银行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进行了专访。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现在的全球经济复苏?有几个层次吗?各国应在何时考虑退出政策?
汉斯·蒂莫:确实是这样的,并不是全球所有的国家在同一个时间,以同样的力度,恢复经济的复苏。尤其是在欧洲地区,西欧和一些欧洲经济体的复苏是滞后的。
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稳定。另外有许多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过分依赖资本流入,并且,持有大量经常账户的赤字。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是亚洲的新兴经济体,其中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新兴经济体。
关于退出政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国家自身的财政空间。东欧的国家,尽管在复苏的过程当中是滞后的,但是他们的财政空间却不大。在中国和其他的东亚国家,尽管这些国家在复苏的过程当中,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了,但是仍有一定的财政空间。可以使他们继续有效实行经济刺激政策。
一方面,财政刺激的方案及财政刺激的退出时机,从时间的角度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系列的国内的因素。但是,发生的货币政策方面的情况却不一样。在货币政策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的国际间的协调。这也是我们从全球金融危机当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国央行要密切关注一些相关的动向。比如:资产价格走势的问题,是不是会形成新的泡沫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令人非常鼓舞的是中国政府正在密切关注一些相关市场的走势,包括股市的走势和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并且,不断通过政策微调来应对。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欧洲央行也在密切关注着市场的走势,通过进行一些相互的协调,考虑退出政策问题。
经济观察报: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你担心中国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过热吗?
汉斯·蒂莫: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讲,我个人并不特别担心中国突然出现通胀压力升高的问题。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中国所面临的仍然是通货紧缩。去年11月的时候,略微出现了一些通货膨胀。到12月的时候,突然增加到1.5%。应该说,这种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关。2008年年底,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实际上是跌入了谷底。2009年,我们看到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同样,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的指数大幅攀升。从这个问题本身来讲,我认为它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临时性的问题。这并不代表,出现了产能受制的现象,或是出现了大幅度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实际上,我认为更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资产价格上涨所造成的风险。包括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上涨。因为,这方面的因素,是一个自我不断强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由于信贷价格比较低廉所造成的。从商品价格的角度讲,一个商品价格上涨,需求就会下降。就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资产价格方面,如果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人们的需求会进一步的上涨。人们会认为房地产的价格还会继续走高,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风险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