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兴云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天祥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国家政府改革、政府绩效评估、地方政府与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长期跟踪研究“大部制”改革,被视为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问题专家。日前,就“大部制”改革的相关问题,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经济观察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各自有哪些特点,或者是成败?
陈天祥:仔细分析下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5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
1982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这次机构改革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对经济建设的集中领导,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二是要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由于这时我们还处于 “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也没有什么理论的指导,因而,从改革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例如,在改革之前,即1981年底,国务院共有100个机构部门,改革后减少为61个,但很快,到1986年底,国务机构部门增加到72个。
1988年的改革首次提出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按政企分开的原则,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到间接管理为主,改革使国务院机构部门由原来的72个调整为65个。但由于这时关于市场和计划的争论还处于胶着状态,国家仍然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对转变政府职能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这就不可避免会导致改革方向难以明确,再加上后来的政治风波,使这次改革暂停下来。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一次提出了机构改革的任务。《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指出:“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共设立59个机构部门,比以前的86个减少了27个,国务院定员精简了20%。
1998年的改革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的一场力度最大、规模最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除了继续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定位以外,侧重点是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立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经过改革,除国务院办公厅外,部委数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人员编制减少了50%。此外,在国务院的带动下,省一级政府机构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人员编制同样也减少了50%。
2003年的机构改革没有延续前几次精简机构的路线,而是着重围绕转变职能这一主题,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监管体制建设。为此,国务院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体改委合并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