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必由之路。省委书记强卫在视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时指出“要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必须走青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青海省人民政府也于2009年初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按照“物质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聚、配套集中”的原则,明确了以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工业园区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对全省循环经济试验区与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从开发性金融的角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具有青海特色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我国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人均占有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煤炭储量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却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煤炭资源中等国家。经过多年开采,我国越来越多的矿山进入老年期,产能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由于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57%,铁、铜、铝土矿将分别达到57%、70%和8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会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我国人口众多,各种资源消耗巨大,通过循环利用,每人节约一度电、一升水、一斤粮食,对中国13亿人口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水泥为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多年的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西方国家早已把发展循环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不仅将循环经济作为国际竞争的手段,而且将循环经济视为未来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就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降低碳排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环境全球化、经贸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近年来,为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不少国家采取了单方面行动限制进出口,这些单方面行动引起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如轰动全球的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案,丹麦要求所有进口啤酒、矿泉水和饮料均须使用可再装容器等案件,起因均是环境保护。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较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环境安全构成威胁。要增强我国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循环经济是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可持续发展进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阶段后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发达国家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也就是循环经济化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三种基本实践模式。
(一)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1、在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组织企 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实现零排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在原料的替代上,该公司寻找到一种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来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他们让上一车间的废弃物变成下一个车间的原料,废弃物通过梯次利用越来越少,最终形成“零排放”。
2、在区域层面上的卡伦堡模式。丹麦卡伦堡工业区8家企业自发组成共生体,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把发电厂的余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同时硫酸可以供给硫酸厂被制成稀硫酸;发电厂用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几家企业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这样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企业之间形成了共生,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在社会层面上的日本模式。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循环型社会新理念的国家,在社会层面上突出“四个注重”:一是注重立法。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目前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建设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通过法律法规来推进循环经济实施。二是注重科学技术。日本非常注意依靠科学技术,如利用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来开发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三是注重政府职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环境省对废物回收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四是注重市场调节。市场调节手段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利用项目,如制定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多方面的扶持政策。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的推动,日本循环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效果。
(二)全球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瑞士
瑞士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应对自然资源贫乏的国情,瑞士联邦政府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十分注重通过对各类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在投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瑞士联邦政府以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发展模式为目标,通过立法鼓励全民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瑞士联邦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工作,其中包括《提前收取玻璃饮料包装处理费的规定》、《电池处理费用标准》、《对电子电器产品进行回收的规定》、《特殊垃圾回收与运输规定》、《水资源保护法》、《环保法》、《水体资源免受污染和空气保洁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废弃资源回收产业为瑞士国力的增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瑞士是欧洲最早回收利用塑料制品的国家。自从塑料制品普遍进入瑞士家庭,回收利用这种可再生资源就成为瑞士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配套鼓励措施。以回收利用废弃塑料瓶为例,政府明文规定,全国相关企业只有在对自己的塑料瓶达到80%以上的回收率后,才有资格继续生产或使用塑料瓶作为包装。目前,瑞士全国设有1.76万个专门负责回收废弃塑料瓶的中心。国民每年人均送往回收中心各类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达120多个,全国废弃塑料瓶回收率已超过85%。而欧洲其他国家对塑料瓶的回收率仅在25%—45%之间。
除了塑料瓶回收外,废弃罐头盒子、各类旧电池、甚至手机都是瑞士工业再循环利用的资源对象。目前,瑞士全国拥有4000多个废弃罐头盒回收箱,年回收量在1.7万—1.9万吨左右,平均每个居民年回收罐头盒量大约为3.2公斤。
此外,瑞士还有许多致力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民间“回收协会”,并形成了一个网络来加强各个回收组织之间的联系,传播有关可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处理加工等的最新信息。该类协会以其独立性和专业性成为瑞士回收体系中的重要组织,起到密切联系官方机构、零售商乃至普通居民的作用。
(三)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1、莱芜钢铁集团
莱芜钢铁集团公司作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莱钢发展围绕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内部废弃物消化、社会废弃物消纳处理“四大功能”,依靠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装备升级优化、国家政策支持“四个支撑”,构建了铁素资源、固体废弃物、二次能源、水资源“四个循环链”,实现了经济效益、产品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环境质量“四个提高”。从履行社会责任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初步创建完善了有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做到节能环保综合利用等同步进行,实现了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吨钢综合能耗649千克标煤,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6%;吨钢耗新水达到3.4吨,实现循环经济效益25亿元,连续6年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循环经济已成为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