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全新改版 服务电话:0971-6164238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今日天气: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中小企业青海网 >> 政务中心 >> 经济动态 >> 正文
 
青海新农村建设“百舸争流”累计投入160多亿
【字体: 点击数: 双击滚屏

一条条平展的柏油马路延伸进村庄,一座座整洁清新的农家院赏心悦目,一幢幢崭新的房舍在牧民定居点拔地而起……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广泛开展,我省新农村牧区建设步入崭新天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三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整合资金、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亿元,实施了生产设施建设、水电路话四通、农牧民转移培训、扶贫整村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新农村规划和村庄环境整治八大工程,有力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省涌现出了西宁市城北区吧浪村、乌兰县塞纳村等100多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村。 西宁市按照省委关于西宁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以村级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村庄整治为主要途径,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在300个村全面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海东地区结合区情,以城中村、城郊村、公路铁路沿线、试点示范村、旅游景点所在地的365个村为整治重点,着力解决六乱”(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问题。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狠抓各项增产增收和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制约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组织实施了让农牧民直接受益的设施农牧业、扶贫开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生态环境等12项实事工程,解决了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修建通乡油路、通乡水泥路、村级道路544公里,新建畜用暖棚、日光节能温室2205栋,完成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641户、农村一池三改”908户。

  黄南藏族自治州大力发挥科技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通过落实科技项目,对农牧民进行科技培训等多种措施,有效提高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征集各类科技项目37项,总投资达2100万元,使科技成为黄南州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助推器

  玉树藏族自治州完成了新牧区建设20个试点村详规编制,围绕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整合资金,投入4.6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9个;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923(),劳务收入同比增加10%;培训沼气工50名,订单劳务输出实现零的突破;从事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推销和虫草购销、牛羊肉加工等中介活动的农牧民在册经纪人已发展到104人。

  果洛藏族自治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大局,立足实际,按照积极引导、政策鼓励、大力培育、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培养了一批具备经纪业务知识、具有市场营销能力、能敏锐捕捉市场商机的农牧区经纪带头人。

  树在村中村在林中

  自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以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不失时机,抢抓机遇,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发展方向,强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小庄村坐落在宁互公路两侧,属纯土族聚居村落。从2005年开始,村上实行和开展了农田林网、全村绿化工程,完成低产林改造500亩,退耕还林草补植补栽269.8亩,四旁植树2900株,农田林网18746株,公路绿化2公里。2005年,全村在村庄后山等地种植青海云杉43万株;2006年种植了青海云杉、圆柏、新疆杨等树种,共计50万株。

  同时,由村两委牵头,林业部门组织村民以谁种植、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展了种植花草、树木活动,将小庄村建设成风景优美的村落。在此基础上,小庄村群众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其中,以农家乐旅游接待为主导产业的民俗特色产业,如轮子秋、民族文艺表演、妇女刺绣品销售、酿酒、食品加工等产业悄然兴起,全村9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及相关服务,旅游接待业已经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撑。

  现在,全村从事刺绣、酿酒、食品加工等产业的人数已达到了500多人,为了推动民俗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通过村两委和协会,对其实行了统一管理、明确标价、定点经营的管理措施,杜绝了影响、阻碍民俗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保持了民俗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村党支部书记说,该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主线,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林牧副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在现有旅游业的基础上,通过园林式的绿化,带动村民进一步发展农家乐生态园等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小庄将会吸引更多游者的目光。

  西宁兴商强村奔小康

  新农村建设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自开展试点工作两年来,以工业化的发展理念,科学确定各村的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引进项目,创办企业,实现第二产业急剧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湟中县多巴镇小寨村依托毗邻市区和国道的地理优势,将菜籽种植、收购和油料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全村现有243000吨以上规模油菜籽加工企业,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联结农户12.1万户,累计实现营销收入3.6亿元,实现利润1800多万元,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0元;大通县塔尔湾村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商贸产业,建成2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和500米的商业步行一条街,安排固定摊位317户,流动摊位120户,年收入600余万元;湟中县双寨村、大通县南关村组建了汽车运输公司(协会),购置大型车辆80多辆,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参与流通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西宁市各市郊针对辖区耕地逐渐减少,传统种植业面临萎缩的实际,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城东区王家庄村、中庄村、褚家营村坚持走兴商强村的富民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商业贸易区。王家庄村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延伸产业,建成集小商品零售批发、物流配送、仓储运输为一体的小商品物流配送中心;中庄村投资410万元在东货场西建成了一座大型物流运输中心;城中区红光村通过招商引资开办企业11家,主要从事汽车修理、水泥预制、旧货市场、副食加工等行业,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村办企业,年收入36万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城南新区逯家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六个集体企业砖厂和一个批发市场固定资产达到2468万元, 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48元。

  工商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但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支撑西宁市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力量。

  海北新农村建设强势推进

  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在调优调活产为结构上下功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强力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种植结构显特色——坚持趋利避害,积极发展青稞、油菜等适宜冷凉气候的主导产业,兼顾发展马铃薯、甜脆豆等特色种植业,优化区域布局,引导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逐步建成了油料、青稞良种繁育区、生产区及制种繁育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产业优势,实现了传统产业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变,从低效生产向高效生产的转变。

  养殖结构增效益——以实施种子工程为重点,加大畜牧业畜种畜群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母畜比例和牲畜良种化程度,全州牲畜母畜比例达到57.2%,累计引进1/2野血牦牛2251头,串换种公羊4.22万只,牲畜良种化程度达到49 %;积极推进羔羊专业化生产,到2007年累计出售羔羊214.2万只,销售收入达3.3亿元;着力扶持发展牛羊育肥贩运业,2007年全州牛羊育肥贩运达到87.68万头只,占牲畜存栏总数的26.7%。同时大力发展土鸡、绒山羊等特色养殖业,有效提高了畜牧业产出效益。而今,全州养殖业由过去注重数量型的粗放式畜牧业逐步转变为效益型集约式畜牧业。

  产业化发展迈新步——把发展产业化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引擎来推动,目前全州已引进和建立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牧业龙头企业16家,同时建立以养殖类为主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46个。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加快了羔羊经济、奶业经济和特色种养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推进了农牧业集约化经营。

  与此同时,海北州还以政府的投入引导带动群众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通过省州和县上给每个示范村25万元资金,调动了群众的投资热情。如海晏县金滩乡姜柳盛村的群众自筹资金达到30万元,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小沙沟村群众自筹达到26万元,以村庄道路的投资改造,引导带动了群众院门院墙的改造,进而带动了房屋的改造建设,发挥了基础建设联动的效应;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坚持政府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由多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示范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通过新闻媒体、设立公示牌等方式,做到建设内容公开,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公开,让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和管理。

  海西创造性地开展新牧区建设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牧区的实际,在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新牧区建设,初步探索出了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相对分离、小集镇建设与牧民集居模式、家庭牧场式三种新牧区建设模式。

  为了切实做到示范引路,积极探索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践经验,海西州按照统筹兼顾,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近两年共选择了57个新农村建设规划整治村,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因村制宜地确定了种植、养殖、旅游、劳务等发展主导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结合村庄整治,海西州充分发挥地方财政作用,加大了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如格尔木市投入农牧民建房补贴300万元(平房每户补贴5000元,楼房每户补贴8000)。并通过与农村信用社协调,由市政府贴息,对建房热情较高的农牧民开展了建房贷款试点工作,建房户每户贷款1—1.5万元,总计贷款100万元;天峻县为稳步推进新牧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天峻县推进新牧区建设奖补办法》、《支持新牧区建设若干优惠政策》,建立了财政支牧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7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新牧区建设,为全州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挥了典范作用。

  同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基础条件逐步改善。通过加大与国家相关部委和省相关部门的协调衔接,200817月,全州已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3个,整合资金3.05亿元,集中投向设施农牧业、水利工程、农牧区公共设施、扶贫整村推进、农村沼气等方面。目前,整村推进、农村沼气、示范村养殖小区、基层组织活动室、卫生室、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项目已完成投资过半项目过半。项目建成后,全州乡村道路里程增加660.584公里(总里程1921.584公里),日光温室覆盖率提高4.4个百分点、畜用暖棚提高13.4个百分点、农村沼气提高4.4个百分点,使6000人脱贫。

  建设新农村重在务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现阶段我省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中体现,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农牧区新的发展平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牧民收入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标,立足实际,统筹规划,突出特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要突出重点产业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我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农牧业资源禀赋条件、产业产品特色,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特色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做大做强各种特色产业,建立和创新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及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形成产业链条长、龙头基地衔接紧密、组织化程度高的产业化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力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倾斜,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农田水利、道路改造、绿化造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大投入,落实政策,加快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整合农村牧区各种教育资源,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多元办学的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突出抓好农村牧区先进适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步伐,通过改善农牧民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培训等措施,不断拓宽农牧区人口转移就业的渠道,维护农民工权益,优化劳务经济结构,提高效益,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目标,富裕农牧民。

  要充分尊重农牧民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激发农牧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农牧民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农牧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和市场链接功能,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牧民开拓市场的能力,努力探索一条联合起来闯市场、携手共进奔小康的新路子。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重在务实,重在效果。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谢韫
上一篇:今年将有3000客商齐聚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
下一篇:30年,青海财政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跨越
点击排行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09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青海银行]青海银行简介
[政策法规]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
[重要通知]关于参加“2008国际经济合作大会暨中外
[管理咨询]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及申请贷款所需资料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简介
[重要通知]青海省中小企业项目库入库及资金需求登
[中国银行]金融服务产品介绍――存款
[政策文件]小企业六项机制
[农村信用合作社]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简介
[政策法规]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
最新更新
[经济动态]青海湖封湖育鱼以来湟鱼可捕资源量增至
[时政要闻]中小企业将成银行争夺主战场
[时政要闻]船舶业振兴规划发布 后年我国造船将占世
[时政要闻]谁解中小企业“差钱”之痛
[时政要闻]本轮经济震荡回升 扩大内需存在四大问题
[时政要闻]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7省出
[时政要闻]商务部副部长:外贸上半年负增长已成定
[时政要闻]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今年加工贸易禁
[时政要闻]发改委预期70亿补贴拉动逾千亿消费
[时政要闻]国务院批准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实施
[时政要闻]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措
[经济动态]青海油田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在格炼投入
[经济动态]同德县四项措施确保三江源建设养畜项目
[创业信息]回乡创业为青海化隆经济注入新活力 拉面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建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网警110 12321垃圾信息中心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
主管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承办单位:西宁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青ICP备05000331号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信息网
©2008 www.smeq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