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州是青海省矿产资源富集区,境内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发及非金属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已占到全州生产总值的79.7%,其中工业占73.6%。近年来,随着青海碱业有限公司、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入驻,海西州德令哈市工业园区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1家,外来流动党员逐年增多。
针对工业园区非公企业相对集中、外来党员多、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不突出等实际,海西州德令哈市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有效整合党建资源。2007年,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青海碱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工业园区“红色驿站”,向工业园区11家企业及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办事处所辖4个社区的党员、职工免费开放。“红色驿站”以“联系服务的桥梁、排忧解难的窗口、凝聚党员的家园”为宗旨,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充分发挥“红色驿站”联系和服务党员的“六大”功能。
非公党建的工作中心。德令哈市将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工业园区“红色驿站”,负责研究解决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方,加强指导,确保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规范、有序推进。一是引导各企业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合法生产经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使“红色驿站”成为园区非公企业党建活动中心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二是协调指导工业园区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积极主动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活跃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方面的作用,以群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增强“红色驿站”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党群工作的联动效应,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教育培训的重要场所。建立“工业园区红色驿站党校”,加大对工业园区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邀请专家学者、州市相关领导为广大党员上党课,加强党性教育,增强企业党员的宗旨意识和“企业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定期请园区企业管理人员和党员业务骨干为党员讲解企业管理及相关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企业党员推动生产经营和强化企业管理的能力。建立“工业园区红色驿站网络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党员学习培训搭建新平台。
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在“红色驿站”建成了集乒乓球室、羽毛球室、台球室、健身室、娱乐室、图书室为一体的“工业园区红色驿站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党员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开辟“先锋广场”,组织园区党员职工开展各类文艺演出,集体舞、大合唱成为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挥“红色驿站”的综合功能,为园区各企业举办各类文艺专场演出、大型室内活动提供活动场地,实现了一个阵地、多种资源、多种功能、联动服务。
凝心聚力的有效平台。园区企业党组织以“红色驿站”为平台,组织党员开展以争当“工作的表率”、“团结的表率”、“进取的表率”为主题的“三个表率”实践活动,引导企业决策层中的党员富而思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党员争当企业发展排头兵,在弘扬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扎实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先锋岗”、“岗位技能大比武”等为主题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职工立足岗位发挥作用,以此带动企业广大员工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节俭意识、奉献意识,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因素,工业园区“红色驿站”联合各企业举办了“明天会更好”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引导企业职工增强发展信心,号召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了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
服务党员的实践载体。以“党建促发展、企业增效益、员工得实惠”为目标,采取“企居联建”的方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搭建社区与企业、社会与企业“共驻共建”平台。制定《红色驿站工作手册》和《流动党员登记表》、《流动党员好人好事登记表》等,园区企业党组织实行岗位人员分区包片制,每周一至周六安排专人值守,努力为园区所有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在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提供服务,初步形成了以青海碱业党委、海西化建党委、海西顺达物流党支部、蒙西联碱业党委各总支为主体,辐射工业园区所有党组织的党员活动和服务网络。积极为企业党员争取社会保障,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动员园区内外党组织和党员捐款捐物,在“红色驿站”建立了“爱心超市”,为园区内外低保户、特困户等困难群体无偿提供生活补助资金、衣物和生活用品,辖区内370户860名低收入群众都得到了“红色驿站”的援助。
企业文化的宣传窗口。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红色驿站”建立“企业文化长廊”,使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企业文化的孕育和形成,依托有效的党组织和党员活动载体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使党组织成为培育企业文化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践者,使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凝聚员工思想、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红色驿站”推动下,园区各企业相继建立了党组织,党组织由原来的14个发展到了现在的22个,辖区党员队伍从“红色驿站”建立之初的241名发展到目前的289名,48名外来流动党员全部编入到了党组织,并与周边地区形成了党建资源共享、党建共抓、党员共管、文明共建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有力促进了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