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特约记者 龙开河 在国内诞生至今不足三年的杠杆基金,却已经日渐式微。
今年春节前夕,国泰基金公司推出的国内第四只杠杆基金——国泰估值优势结束募集,8.42亿的首募规模,不但与其50亿的目标相去甚远,同时也给等待节后发行的其他数只杠杆基金增添了变数。
与去年年中长盛同庆近147亿的首募规模相比,国泰估值优势的首发显然遭遇滑铁卢。
从半年前的炙手可热,到今年以来的乏人问津,杠杆基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背后,在演绎着基金公司间又一个江湖争霸的故事,而细究各家成败得失的原因,又不乏创新基金设计照猫画虎的事情。谈及杠杆基金近期的颓势,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国泰估值优势与同庆过于雷同,同庆存在较高折价率,这可能是国泰估值优势发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兴起
国投瑞银基金公司是杠杆基金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2007年7月,由国投瑞银设计的国内首只杠杆基金瑞福基金横空出世,在基金业赚足眼球。当时,A股牛市如火如荼,各大基金公司都在铆足劲发行新基金。尽管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但只要拿到新产品批文,基金公司就马上开卖,短短几天甚至一天内,就能募到上百亿资金。在这种比拼规模和管理费收入的狂热气氛中,像国投瑞银那样费力去开发创新基金的行为就显得比较另类。
按照契约规定,瑞福基金分为瑞福优势和瑞福进取两种份额,瑞福进取通过向瑞福优先提供有限的本金保护机制,并让渡基金收益优先分配权,从而获得较高比例的超额收益分配权。在每份瑞福基金份额的累计净值大于或等于1元时,瑞福基金的收益首先用于满足瑞福优先的年基准收益率要求,即 “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3%”,超额收益部分,瑞福进取与瑞福优先再按9:1的比例进行分配;但在每份瑞福基金份额的累计净值小于1元,也即基金发生亏损时,瑞福进取须用自己的资产去弥补瑞福优先的损失。
由于引入了杠杆机制,因此,瑞福进取的涨跌幅度都要远大于普通基金。“对于瑞福基金,我们准备了很长时间。早在2006年设计方案阶段,就已在和监管层沟通。”国投瑞银的有关人士介绍说。而在产品获批之后,与投资者的沟通就更加辛苦。当时,国投瑞银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员要跑到全国四处讲课,一遍又一遍地向市场介绍这个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该人士表示,杠杆基金是一个小众化的产品,存在一定市场需求,但肯定不是市场主流。因此,在设定基金规模上限时,曾进行了多轮讨论,最后确定为30亿,这仅及同期所发行普通基金规模的不到1/3。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比同行大得多,但在收入方面似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单从规模角度考量,国投瑞银无疑“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