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共和县积极培植“三个一批”、突出抓好“两个重点”,着力在优化农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上下功夫出实招。
培育和巩固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加大专业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油菜籽、马铃薯、肉食、乳业和库区水域资源,加快农畜产品和水资源养殖加工项目开发,抓紧做好龙羊峡水产养殖项目,提高雪峰乳业、可可西里肉业、明昌肉食等企业生产能力,实现农畜产品的加工增值。规范建设百佳蔬菜批发市场和恰卜恰活畜交易市场,搞活重点小集镇集贸市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方便农牧民交易。
培育和发展一批生产基地。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依托全县20多万亩退耕还林草地,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补助年限延长一个周期的新机遇,加大退化退耕地治理力度,种植当年生牧草5万亩,其中建立燕麦种子繁育和集中连片燕麦草示范基地3万亩;种植多年生牧草1万亩、饲用玉米300亩。加快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以建立奶牛养殖基地为目标,依托雪峰乳业和丰富的饲草料资源,继续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引进优质高产奶牛1175头,改良奶牛1500头。加快牛羊育肥基地建设。扶持农牧区牛羊育肥出售规模达500头只以上的专业户50户,力争全县牛羊育肥出售35万头只以上。建立健全羔羊育肥出售奖励机制,设立奖励资金30万元,对全县出售当年羊羔20只以上的养殖户每只奖励5元,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加快良种畜繁育基地建设。在巩固提高石乃亥乡、黑马河乡、倒淌河镇藏系种公羊繁育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切吉乡莫合村、龙羊峡镇龙才村、塘格木镇浪娘村3个藏系羊繁育基地,引进种公羊3000只,实施整村整户推进工程,集中开展藏系羊提纯复壮工作。选育加什科半细毛优质种公羊200只、母羊100只,扩大加什科羊养殖规模,打造加什科羊品牌。加快以黑马河乡加隆、文巴村为重点的牦牛复壮示范区建设,引进野血清牦牛种公牛170头、母牛432头。加快种植业良种基地建设。在沙珠玉、铁盖、龙羊峡、塘格木、恰卜恰等乡镇建立农作物良种基地2.3万亩,建立种子繁育示范村7个,繁育种子1700亩;在江西沟乡集中连片种植油菜5000亩,塘格木镇种植青稞5000亩;在龙羊峡、恰卜恰镇实施订单农业2000亩,种植蔬菜2000亩;在龙羊峡镇种植花椒100亩,争取项目试种沙棘3万亩;在龙羊峡、沙珠玉、铁盖等乡镇建立蚕豆单粒机械化点播示范点500亩。
培育和支持一批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年内县财政补助15万元,建立农牧区各类专业经济组织15个,使各类协会等中介组织为群众在市场对接中发挥作用。同时,按照每村培训一名科技“土专家”的要求,在全县100个村中挑选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热爱科学知识的农牧民技术人员100名,邀请省、州、县有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保证全县每个村都有科技明白人和科技示范带头人。
突出抓好村级规划和村容整治工作。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项目,选择8个发展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一村一品”专业化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在全面完成15个村村容整治巩固提高工作的基础上,选择4个已完成村级规划的村,开展治理“六乱”、“三清”和纠正“五乱”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整治工作,建立和规范村容整治长效机制,使村容整治成果得到长期巩固和发展。
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在巩固和扩大省外劳务输出联系点的同时,积极疏通渠道,提供信息,加强引导,开发利用省内外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市场,培育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做到省外输出与就近转移并重,实现劳务输出由“本地型”向“外向型”、“数量型”向“质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力争年内完成技能培训600人,实用技术培训400人,转移剩余劳动力3万人(次),其中省外输出2000人(次),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700元以上。(作者:赵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