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见到记者时,先锋刚从热烈的“两会”讨论现场赶回来。
这位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徽省人大代表。他说,这些天,代表们讨论很多的是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通过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首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个规划让皖江地区的档次获得提升,也是中央第一次给安徽大片地区如此清晰的发展定位。而对日立建机而言,这个规划的获批,将让日立建机迎来进一步崛起的机会。在合肥成长15年的日立建机以及日立工业园,本身就是产业转移的典范。
日立的故事
在中国的15年,日立建机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
日立建机是世界500强企业日立集团旗下日立建机株式会社的子公司。这家全球知名的重工企业当初选择来中国,也正是当时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环境所致。那个时候,很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自己的生产基地建立在了各项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而当时的中国大陆,一股合资的热潮也正在兴起。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先锋回忆说,其实当初日立建机来中国时有好几个城市供选择。但上海给的相关政策相对较差;广西柳州的一家重工国企规模比日立建机还大,但是国企包袱多,日立建机深感难以吃下;最后将目标定在了四川宜宾,不过被合肥拦截。
先锋回忆说,时任合肥市长的钟咏三,为了争取日立集团在合肥落户,得到消息之后连夜赶到宜宾,争取到了与日方见面的机会,日方被这种行为感动。当然更重要的是,钟咏三让日方有机会了解到合肥的这家待合资的重工企业与日方的目标非常一致。
1995年,日立建机正式落户刚成立一年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据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榜树回忆,日立建机主打产品为挖掘机,当时安徽省的制造业基础薄弱,多为工人仅10人左右的小企业,其所需的零部件安徽省提供不了,必须全部依赖进口。
后来,日立建机以500公里的半径划范围,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可供配套。这些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昆山、嘉应等地。2000年左右,因为日立建机的带动,安徽本省的制造业开始起步并逐渐发展起来,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可供日立建机配套。
此时,囿于物流成本,日立建机开始将合作伙伴的范围更多地选择在了合肥附近,这让长三角的相关配套企业感到了竞争,部分企业开始设法来合肥,在日立建机周边设厂。由日立建机带动的产业转移开始出现。
产业链不断在本地延伸,合肥市经开区所希望看到的产业聚集效果得到体现。2006年,日立建机增资5亿元人民币,扩大规模,建设了10家企业为主的日立工业园。同时,日立建机建设研发中心,通过鼓励、引导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建立研发基地,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企业升级改造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日立集团总部曾要求日立建机中国公司裁员600人,但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品代表员工与资方进行了谈判,成立再教育委员会,让当时富余的237人进行了几个月的培训,几个月之后,企业生产量大增,这些富余员工全部回岗。“幸好当时没有裁员,不然几个月之后我们又得重新招人。”李品说。
如今,2008年年产值75亿元、拥有2600名员工的日立建机中国公司,已经成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全球1200多家公司中销量最大、盈利最多的主干公司。面对产业转移的规律,先锋说,日立建机5年之内不会有向更西部地区转移的想法,但是收购西部地区的小企业倒是有可能。